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專訪
文章專區
2025-07-01
連結學研、接軌臨床 推動mRNA技術轉譯之路
667 期
Author 作者
李依庭/本刊副總編輯
mRNA疫苗
核酸技術
mRNA製備
中央研究院
本篇文章為中央研究院委託廣告企劃
(中央研究院提供)
中央研究院核酸先導設施
六年前,新冠併發重症(COVID-19)疫情自中國爆發,病毒來勢洶洶,迅速席捲全球,使全世界的人們暴露在危險之中。當時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的橫空出世,不只讓我們有了對付病毒的工具,更讓全球生技界重新見識到核酸的巨大潛力。
雖然當時臺灣緊急進口mRNA 疫苗以應對疫情,卻也凸顯出國內在核酸藥物製程與臨床應用方面的不足――不僅缺乏相關製造能量,更缺少符合國際法規標準的研發與試驗場域。有鑑於此,中央研究院(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歷經多年籌劃與建置,在2023 年9 月於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內正式成立「核酸先導設施」。這座設施不僅能協助學研與產業單位發展mRNA 疫苗,更具備從小量研發到法規等級生產的能力,成為推動核酸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的關鍵橋梁。
核酸先導設施誕生的契機
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文山
「我們想要補上學術與產業之間最難跨越的轉譯缺口,也希望mRNA製造流程變得更簡化、更穩定,並符合法規要求,協助臺灣的核酸技術走得更遠、更快。」
談起設施誕生的初衷,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文山有感而發地說道。
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時,國內許多學者陸續興起「我們有無可能自行開發並製造 mRNA 疫苗?」的想法。儘管臺灣在mRNA 領域的研究已有多年基礎,但真正面對應用時,卻因缺乏合規的生產場域與法規銜接機制,讓許多研究成果無法向臨床邁進。「即使我們在實驗室成功研發出一支具有保護效力的疫苗,也無法直接應用於人體,因為製程尚未符合法規要求。我們缺乏符合 GMP(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 優良製造規範)的製造環境,以及推動疫苗進入臨床試驗所需的 QA(quality assurance,品質保證)與 QC(quality control,品質管制)團隊。」中研院核酸先導設施專案經理林音秀說道。
為了補上這道關鍵缺口,中研院院長廖俊智於2021 年召集院內吳漢忠、李文山、陶秘華、董奕鍾等研究人員,著手規劃核酸先導設施的建置計畫及支援團隊。由於此設施為臺灣首度嘗試建立的小規模實驗級核酸藥物研發、製造與臨床試驗平臺,因此從硬體建置、操作流程、文件系統,到人員分工與訓練,全都需從零開始探索與建立。
回想起設施初期面臨的眾多挑戰,林音秀表示其實最大困難不在設備或資金,而是「無前例可循」。「每一個人都像白紙一樣,從人員、設備的建置開始,全靠較有經驗的人帶著新人,一步一步摸索前進。再加上中研院提供充足資源,支持團隊人員接受 GMP 相關教育訓練,使整個團隊得以逐步建立制度與專業能力。」經過這些年的努力,這支原本從零開始的團隊,如今已具備一定規模與穩定的專業分工,能承接學界、業界小規模mRNA 的生產製程以及品質分析。
打造從研發到臨床的「一站式」服務
目前核酸先導設施已具備將實驗室階段的核酸產品,例如mRNA 疫苗,逐步推進至臨床試驗的「一站式服務」。服務內容涵蓋mRNA 製備、脂質奈米粒包覆mRNA(mRNA-lipid nanoparticle, mRNA-LNP)製備、品質分析、穩定性測試,以及協助準備新藥臨床試驗(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前所需的法規相關文件。「簡單來說,這裡就像是一座小型CDMO(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能協助用戶從研究走到臨床前驗證,甚至進入IND 申請。」林音秀解釋。
所謂CDMO,就像是生技醫藥領域中「晶圓代工」的角色,負責產品研發後的製程放大、標準化、裝填與品保等流程,且滿足製藥法規與品質要求。「這個階段不僅燒錢又燒腦,因為每一批生產出來的mRNA 都要確認它的純度、是否有雜質,還有包覆mRNA 的LNP 組成是不是如預期。」林音秀接著說,「在實驗室階段可以不需具備完整報告,但一旦進入法規體系,所有項目都必須符合標準,且不得有任何錯誤或遺漏,以確保產品品質的一致性及安全性。」
對於多數學研單位或新創公司而言,要在短時間內自行建立一整套符合標準的製程、品質分析平臺與法規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對此,李文山充滿信心地表示,核酸先導設施支援團隊目前已具備自動化小量 mRNA 製備系統,能依據目標序列快速生產個人化疫苗,不僅能大幅縮短開發時程,更能有效降低成本,對癌症疫苗與罕病治療等未來應用具高度潛力。「我們的系統都已經準備好了,只要提供一段序列,就可以馬上啟動製程與品質驗證,幾個月內就能完成 IND 所需的資料。」他更生動地以需製模填餡的「做紅龜粿」,來比喻mRNA 製備流程――從原料準備、組成配方到封裝與藥劑劑型的轉換,核酸先導設施如同一條穩定而高效的產線,能根據不同需求靈活應對、快速交付。
林音秀也表示,核酸先導設施特別適合那些已在實驗室或動物實驗階段證實有效,卻尚未具備量產能力,且對法規流程尚不熟悉的新創團隊或學術單位。「他們只要能帶著研發概念或初步樣品來,中研院的設施就能協助他們往下走,把潛力技術轉化為可實際申請臨床試驗的產品。」
填補轉譯斷層,帶動臺灣疫苗研發實力
如今,核酸先導設施已建立起一套分工明確、專業互補的團隊架構。在目前由 19 人組成的團隊中,核心運作可分為五個主要部門:專案、製程、品管、品保與技術服務組。專案組負責與學界、產業界溝通合作需求,規劃專案進程並協調內部資源; 製程組負責mRNA-LNP 的製備與放大生產,涵蓋原料準備、生產製程流程控制到成品安定性分析,協助需求端生產符合GMP 的核酸藥物產品。
在品質把關方面,品管組專責產品品質檢測,包括mRNA 純度、dsRNA(double-stranded RNA,雙股RNA)雜質、脂質組成與粒徑等,確保產品符合美國藥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USP)或業界標準,同時建立產品特性標準與穩定性試驗方法。品保組則負責把關設施的運作,監督各項流程作業是否符合標準作業流程(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 SOP ),並確保GMP 規範的落實。技術服務組則支援小量mRNA 及 mRNA-LNP 製備,建立操作流程與製程參數紀錄,並協助技術轉移,為未來進入 GMP 生產打下基礎。
為了維持設施的高品質及高標準,每位人員都需接受嚴格訓練與制度化操作。「相較於傳統實驗室的邊做邊學方式,我們強調確保各項任務具明確責任歸屬與分工安排,並建立透明化且可追溯的紀錄系統,以強化團隊協作與品質管理。」林音秀強調,這不只是操作流程,更是對產品負責、對使用者負責。
因此透過明確的角色劃分與橫向協作,核酸先導設施在短短三年內,從一支新創團隊逐步成長為具備完整製程與品管體系的專業單位。自 2023 年正式啟用以來,設施已服務 22 個學研單位、19家業界廠商與 7 個法人機構。其中,更包含協助業界開發個人化癌症疫苗與登革熱疫苗,提供從配方設計、製程放大到品質控管的技術支援。
除了對外服務產業界,該設施也肩負中研院內部研發的角色。例如由李文山領導的團隊已成功研發新一代可電離脂質(ionizable lipid)遞送系統,且具備自主量產潛力,讓臺灣能不再仰賴國外來源,在全球mRNA 藥物供應鏈中取得更多自主性。另一方面,由中研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董奕鍾主導的「自動化連續流式mRNA 疫苗製程平台」,在流體力學設計上有所突破,利用新式微型流體反應器達成良好的反應控制及混合效果,可應用於 mRNA 製劑的自動化生產,適合個人化疫苗小量且多樣化的需求。「目前世界各國也積極往這方面去發展,我們的研發方向其實與國際開發方向不謀而合。」李文山表示。
最重要的是,核酸先導設施的成立,不僅填補臺灣在製程、品管與規模放大等方面的斷層,更對產學界產生實質的刺激與帶動。「許多原本對mRNA 技術興趣不大的學者與公司,在看到設施的服務與成果後,也開始投入相關研究與合作,這是一個非常具啟發性的改變。」李文山說道。
從「能做」到「會用」,設施下一步的挑戰
隨著當前服務已逐漸步上軌道,設施下一步也將著眼於製程與品質管理的精進,以及 mRNA 前端應用的擴展。為了讓mRNA 產品品質與國際標準接軌,核酸先導設施自設計初期就導入美國藥典(例如 USP 1225)與國際品質規範(例如 ICH Q2、Q6),並建立完善的檢測與驗證制度,以確保 mRNA 與 mRNA-LNP 在穩定性、純度與生物活性上的一致性與可追溯性。因此,目前品管部門也正在申請 ISO/IEC 17025 國際標準認證,預計於今(2025)年底前取得。「我們希望設施產出的每一項核酸產品,無論在製程或品質管理上,都能符合國際法規標準。」李文山表示。
除了產品品質與法規的銜接,核酸先導設施未來也將持續投入mRNA 的應用,「過去幾年團隊主要聚焦在設施建置與服務體系的完善,接下來則希望強化前端應用的開發。」林音秀表示,近期國際間已有多項運用mRNA 載體協助罕病兒童進行基因治療的臨床案例,「這顯示 mRNA 的應用早已超越傳統疫苗開發,朝向個人化的基因治療等更具挑戰性的方向邁進。」李文山也進一步強調,「我們的目標不只是接軌國際,也希望臺灣在相關技術上領先布局。」
製程組在實驗室操作mRNA-LNP包覆設備,進行小規模mRNA製備與製程測試。
(中央研究院提供)
品管組於實驗室內操作十八角度雷射光散射儀,以測定溶液中分子大小和架構。
(中央研究院提供)
核酸先導設施內研究人員使用Ambr® Crossflow切向流濃縮換液系統。
(中央研究院提供)
在全球核酸浪潮中,持續站穩臺灣的腳步
新冠疫情催生出 mRNA 疫苗,使mRNA 藥物迅速成為全球生技關注的焦點,中研院從零開始建立一座能連接實驗室與臨床應用的核酸設施,成為臺灣在全球核酸療法浪潮中努力站穩腳步的重要起點。「我們希望臺灣的疫苗、藥物研究,不再止步在小鼠實驗。」林音秀說道。如今的核酸先導設施,不僅是一個技術平臺,更是一個讓研究成果有機會落地,也讓學界與產業之間的距離更加緊密的關鍵。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7月號/2025 第667期:稀土
特別價
$266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