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
文章專區
2025-05-01飛起來容易,省燃料靠設計 飛機機翼的空氣動力學
665 期
Author 作者
宛同 | 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工學系副教授,出身大氣科學後轉航空,曾任教美國加州州大,具產業界經驗,興趣為飛機設計及空氣動力學等。
Take Home Message
• 航空科技為結合基礎科學與應用科技的綜合性學科,流體力學是基礎,空氣動力學則是應用。
• 由於航空器飛行的首要條件是升力必須大於重量,且必須克服來自飛機各部件的阻力,因此藉由機翼、翼剖面等構件的設計降低阻力、提升升力,是飛機設計的重點。
• 機身融合機翼、連接翼、閉合式機翼及航空鯊魚技術各以不同方式降低阻力,提升升阻比,能增加飛機效率、節省燃料及減低碳排放。
航空工程科技是一種綜合性的高科技,應用的極致即為飛機設計,而無論是軍用或民用航空器,飛機設計的基礎科學仍然是空氣動力學。傳統航空科技又可分為四大領域,分別為流體力學與空氣動力學、材料與結構、燃燒與推進、穩定與控制,每個領域皆由基礎科學與應用科技組成,我們可以由此了解流體力學與空氣動力學的關係:流體力學為基礎而空氣動力學為應用。所謂流體(fluid)包含液體與氣體,流體力學是一門發展歷史超過500 年的傳統科學,描述在不同狀況下的流體壓力、密度、溫度、速度、受力與能量功率等物理量之間的關係,應用面極廣,舉凡土木、水利、化工、機械、造船、航空等各種工程科技都需要流體力學的基礎。簡而言之,流體力學可說是飛機設計的基礎學科,且一般在航太領域,大多以飛機空氣動力學來描述流體力學。
航空領域的空氣動力學
空氣動力學主要探討飛機或飛彈等航空器在不同速度、不同高度環境飛行時的受力情形,而航空器之所以能夠飛行在空中,條件是升力(lift)〔註1〕必須大於或等於重量,且必須克服來自於機翼、機身、尾翼、發動機等整架飛機各部件的阻力。由於升力基本上完全來自於機翼,因此空氣動力學的研究重點自然在於三維的機翼及二維的翼剖面(airfoil)等方面。翼剖面是機翼的前後向剖面外型,為低速空氣動力學的根本,在1903 年人類設計飛機升空時,便已做過基本測試並建立數據,二戰前美國航空研發單位更針對不同速度需求,建立了各翼型不同形狀及不同厚度的空氣動力數據庫,至今無論是三維機翼或螺旋槳葉片,或在各種速度、極端氣候等條件下,均可以從既有資料中輕易擷取或模擬出空氣動力參數。也就是說,空氣動力學如今已從傳統數理公式分析、風洞測試(wind tunnel test)〔註2〕,發展到目前以數值模擬為主、實驗測試為輔的境界,且當下具高算力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及未來可能商轉的量子電腦,更可能有潛力將空氣動力學與飛機設計帶領至前所未有的境界。
〔註1〕指氣流通過翼剖面時,翼剖面所受到的與氣流方向垂直的力。若力的方向與翼剖面平行則為阻力。
〔註2〕利用人造風檢驗交通工具抵擋風壓能力,測試氣動性能的實驗設備。
不同類型的機翼
過去幾年雖然因為新冠併發重症(COVID-19)疫情全球蔓延,造成民航產業一時頓挫,但航空科技或飛機設計的研發並沒有因此停頓。相反地,無論是在新型民用飛機的外型設計、垂直起降電動飛天汽車、軍民用無人飛機、第六代戰機、超音速客機與節能減碳的航空科技等領域都有長足進展,以下針對翼身融合飛機(blended wing body, BWB)、連接翼(joint Wing)、閉合式機翼(closed wing)及航空鯊魚技術(AeroSHARK technology)四種類型的機翼設計進行簡單介紹:
翼身融合飛機
翼身融合飛機源於50年代的飛行翼(flying wing)概念,它沒有明顯的機翼及機身外型區分,而是自然地將兩者融合在一起,最大的優點是升力大阻力小,與傳統外型飛機相比,升阻比(liftto - drag ratio, L/D ratio)可以增加約20% 左右。目前已有2021 年成立的美國航空科技新創公司JetZero 專注於翼身融合飛機設計,由美國空軍及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等機構提供初始資金。2023 年該公司進一步宣布了Z4 飛機計畫, 針對新型中端市場飛機類別,預計使用35000 磅級(約15.875 公噸)的發動機,設計運載250 名乘客,將於2027 年初實現全尺寸驗證機的首次飛行。去(2024)年3 月,Z4 的1/8 比例驗證機已獲得了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FAA)的適航證書。換句話說,人類搭乘革命性新型民用飛機的時日已經為期不遠了。
JetZero 的Z4 翼身融合飛機外型。(US Air Force,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連接翼
另一種正在積極開發的客機機翼為聯接翼,即穿音速桁架支撐機(transonic truss-braced wing, TTBW),此機翼的優點是升阻比比一般飛機更高,可接近翼身融合飛機,設計過程中除機翼外,整架飛機無需做太大的更動,且桁架支撐機翼的重量可以減輕。目前波音X-66 是波音公司(Boeing)正在開發的實驗性客機,它是X 飛機(X-Plane)系列的一部分,與NASA 的永續飛行計畫合作開發,採用由對角支撐支柱、超長且薄的機翼設計,被稱為穿音速桁架支撐機翼。這種飛機的配置廣泛研究了桁架支撐和混合電動技術,經過風洞測試,最佳化設計的桁架和52 公尺跨度機翼的大後掠角(high sweep angle)(圖一),使飛機能夠飛得更高更快,從0.70 ~ 0.75 馬赫(Mach number, Ma)提高到0.80 馬赫。與傳統懸臂式機翼飛機相比,燃油消耗將減少8 ~ 10%,……【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