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5-01讓野蜂重回山林 一場與蜂共舞的生態復育行動 - 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裕文、 菁采迪佳自然農場負責人鄭宏松專訪 665 期

Author 作者 李依庭/本刊副總編輯(本文照片皆由林郁熹拍攝)

Take Home Message
• 西方蜂在臺灣養蜂業中占據主導地位,但近年來面臨蜂蟹蟎等病蟲害威脅,造成西方蜂群弱化,飼養不易外,也難以提升蜂產品產量。
• 作為臺灣原生蜂種的東方蜂雖不受蜂蟹蟎危害,但2016 年爆發的中囊病導致東方蜂急遽減少,進而影響植物授粉,對山林生態造成根本性衝擊。
• 面對野蜂數量逐年減少,「野蜂復育計畫」期望通過企業認養蜂群來支持復育工作,並將復育後的蜂群野放回山林,以重建野蜂族群,守護臺灣自然生態的多樣性。

提到蜂蜜,你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是蜂蜜泡成蜜茶後、在口中蔓延開來的甜甜滋味,還是單手抱著蜂蜜罐、另一手伸進去挖著蜜吃的小熊維尼(Winnie-the-Pooh)?蜂蜜對我們而言並不陌生,日常飲食中經常可以品嘗到以蜂蜜入菜的餐點、飲品等。但是,我們真的了解蜂蜜嗎?對於臺灣的產蜜蜂種、養蜂產業以及背後的生態意義,又有多少認識?

這天,我們與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陳裕文相約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隨著山路蜿蜒而上,來到了位在新北市坪林區的菁采迪佳自然農場,農場負責人鄭宏松熱情地招呼我們的到來。這裡是兩人共同合作打造的樣區,也是推動野蜂復育的重要據點。


穿梭山林間的原生蜂種

這裡僅飼養東方蜜蜂(Apis cerana,以下稱東方蜂),也就是俗稱的野蜂或本土蜂,是臺灣鄉野間可見的原生蜂種。與主要作為經濟飼養對象的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以下稱西方蜂)不同,東方蜂對於自然環境適應力強,較為耐寒,不需人為飼養。但也因為野性十足,在人工飼養下容易逃蜂或分蜂離巢。

不過,作為臺灣原生種的東方蜂,擅長在中海拔高山野生環境中進行授粉、採集零星多樣的蜜源,每年春季的山林間少不了看到牠穿梭授粉的身影。牠們喜好的蜜源也不像西方蜂較為單一,因此與市售常見由西方蜂釀造的龍眼蜜、荔枝蜜相比,東方蜂釀造出的蜂蜜風味更加別具特色,「不同種類的蜜蜂釀出來的蜂蜜,風味也會不一樣。蜜源植物、環境條件、酵素作用,甚至採蜜與釀蜜過程中的物理條件,通通都會影響蜂蜜最後呈現出來的滋味。陳裕文一邊說,一邊指著由東方蜂採集釀造的楠木蜜。


宜蘭大學特聘教授陳裕文解釋西方蜂與東方蜂之間的差異。


談西方蜂在臺灣的產業及隱憂

相較於東方蜂的自由棲息與小規模復育,在臺灣,所謂的養蜂產業仍以西方蜂為主。由於西方蜂性情溫和、採集能力強,能覆蓋較大範圍的蜜源植物,再加上分蜂性弱、便於管理,因此成為目前全球最普遍的飼養蜂種。自臺灣於1910 年引進西方蜂後,西方蜂便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經濟物種。

根據農業部統計,2023 年臺灣共有1131 戶養蜂戶,飼養蜂箱達16 萬1557 箱,蜂蜜總產量為 1萬1198 公噸,平均每公斤價格為240 元,整體產值約為新臺幣26.8 億元,約占臺灣整體農業產值的0.46%。另外還有蜂王漿(royal jelly,又稱蜂王乳),年產量為45 萬5634 公斤(約455 公噸),每公斤價格為2000 元,總產值約為9.1 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0.16%。合計蜂蜜與蜂王漿的產業產值達約36 億元新臺幣。


去(2024)年,菁采迪佳自然農場負責人鄭宏松以東方蜂釀造的蜂蜜參加世界蜂蜜評鑑大賽 Great Taste,其中森氏紅淡比蜜獲得一星獎、森林百花蜜更榮獲二星殊榮。


雖然整體規模看似成長,但陳裕文還是點出近年來西方蜂的困境,「從歷年數據上來看,養蜂戶數或是蜂箱數是緩步增加,但是採收的蜂蜜卻不見得是相對應的成長。」他進一步解釋,近年有愈來愈多蜂農反映西方蜂易受蜂蟹蟎(Varroa destructor)侵襲,導致飼養難度提升。「蜂蟹蟎是目前西方蜂最大的敵害,牠會去吸取西方蜂的血,傳播多種細菌及病毒。」因此若未在秋天之前妥善防治,蜂群便可能在外部環境不佳的冬季整群滅亡。

然而,如何防治又是一項令蜂農頭痛且備感兩難的問題。「找到能殺死蟎卻不傷害蜜蜂的藥物極為困難,目前能使用的藥物屈指可數,長期使用下來又會導致蟎產生抗藥性。」陳裕文點出問題癥結點。他進一步指出,使用殺蟎劑防治也意味著蜜蜂體內會殘留農藥,進而引發消費者對蜂蜜食安上的疑慮。


侵襲全臺東方蜂的中囊病

不過,造成西方蜂群弱化、減少的蜂蟹蟎,對東方蜂卻不造成威脅。「西方蜂是人為飼養的蜂種,對環境變化較為遲鈍,飼養上仰賴養蜂人密集管理與照護。」陳裕文指出兩者在生態適應上的差異。但這並不表示東方蜂沒有天敵。2016 年,全臺爆發囊狀幼蟲病(sacbrood disease,俗稱中囊病)重創本土蜂群,一度造成臺灣野蜂的浩劫。

「那年我把蜂片拿起來,看到每個巢洞裡的幼蟲全都腐爛,甚至還有蛆在裡面蠕動。蜜蜂就像得了痲瘋病一樣,四處竄逃、十分慌張。」鄭宏松回憶起當時的慘況,仍心有餘悸。這種囊狀幼蟲病毒(A.cerana. Sacbrood virus, AcSBV)專門攻擊東方蜂的幼蟲,一旦幼蟲無法順利化蛹、成長,整群蜜蜂就會逐漸走向滅亡。「即使成功化蛹,工蜂也會將感染的同伴拖出巢外;蜂王持續產卵,但孵出的幼蟲又繼續成為病毒宿主,導致工蜂愈來愈少,工作量愈來愈重,最終不是整群死亡,就是棄巢而逃。」

由於2016 年之前臺灣未曾出現過中囊病,因此當時鄭宏松詢問附近蜂農,只得到「可能是營養不良」或「細菌感染」的推測。為了釐清真相,他轉而求助陳裕文,才發現疫情其實早已蔓延全臺。最終,經由實驗室檢測,確認這是一種外來病毒,正迅速侵襲臺灣東方蜂。

至於病毒源頭,經由相關病原體交叉檢測,陳裕文推測可能是從中國走私的染病蜂王,將中國已普遍流行的囊狀幼蟲病毒一併帶進臺灣,且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東方蜂群已幾乎全面淪陷。當年不只東方蜂幾近滅絕,也連帶影響高山水果的授粉與收成,像是水蜜桃、高山柿與青梅皆受波及。「因為那一年野蜂幾乎全死了,花上面根本沒看到蜜蜂來採蜜。」陳裕文苦笑著說。


企業參與認養、投入支持的野蜂復育計畫所使用的蜂箱。

菁采迪佳自然農場負責人鄭宏松帶著我們逐一開箱採樣,檢查野蜂狀況。

逃出蜂箱的野蜂,又再次聚集至原蜂箱外。


學會與病毒共存

「爆發那年,我原本有12 箱蜂,冬天過後只剩下兩箱。」鄭宏松回憶道。面對中囊病的來勢洶洶,蜂農急著尋求解方,但陳裕文想了想,最終選擇不主動防治。儘管國外已有些藥劑研發,但藥效與對環境的影響尚未確認。他認為與其急就章地冒著施藥風險、甚至可能讓野蜂逐漸「西方蜜蜂化」,不如靜待自然演替出抗病能力強的族群。「蜂農養的蜂可以治療,但野外的東方蜂誰去治療?如果連野蜂都得靠人類才能存活,那就真的沒有野蜂了。」

「我相信生命總會找到出路,」陳裕文也進一步舉新冠併發重症(COVID-19)為例,「病毒一開始雖然很毒,但隨著時間推移,病毒也不得不變得不那麼致命,因為若把所有宿主都殺光,病毒本身也將無法存活。」……【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