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5年
- 665期 - 蜜蜂(5月號)
文章專區
2025-05-01世界在小小的蜜蜂裡 蜂群數量傳遞的農業與生態訊息
665 期
Author 作者
楊恩誠 |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專研昆蟲神經行為,醉心蜜蜂生理與行為的奧祕。
Take Home Message
• 蜜蜂存亡不只是單一生物的保育問題,更牽涉到農業供應鏈、糧食安全與生態平衡。
• 蜜蜂減少的原因包括寄生蟲及病原體的侵害、密集養蜂策略和農藥使用,以及環境變動導致的棲地喪失與氣候變遷等威脅。
• 拯救蜜蜂的策略需從農業、政策與公眾面三管齊下:農業生產增加生物性防治手段及養殖業者妥善管理蜂群健康;政府制定完善農藥使用規定;促進公眾對蜜蜂研究的重視與支持。
「世界在神靈裡,而神靈在小小的蜜蜂裡。(世界は神さまのなかに。そうして、そうして、神さまは、小ちゃな蜂の中に。)」這是日本童謠詩人金子美鈴描繪蜜蜂的詩句。其實除童趣之外,如果仔細探究蜜蜂數量減少的原因,將會發現數字背後牽涉農業生產、糧食安全、野生動植物交互作用與生態系存亡等密切牽連、彼此連鎖的複雜訊息。正如詩人所說,小小的蜜蜂裡蘊含著來自自然世界的無數訊息。
全球危機的縮影
蜜蜂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昆蟲,不僅是主要的授粉媒介,也與人類的農業、經濟和生態穩定息息相關。然而,近年來蜜蜂數量急遽減少的現象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蜜蜂的大量消失,不只是蜜蜂這個物種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嚴重的警訊,告訴我們地球上物種數最多的生物──昆蟲,正面臨生存的浩劫。
全球各地的研究與監測數據都顯示,蜜蜂數量減少是一個普遍且持續的趨勢。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數據,自1980 年代起,歐洲地區野生蜜蜂物種的數量已減少近30%,其中部分物種瀕臨滅絕。在美國,自2006 年以來,養殖蜜蜂的蜂群損失率達到年均40% 以上。在亞洲地區,包括中國、日本和臺灣在內,雖然蜜蜂損失率較歐美低,但也有逐年增高的趨勢,尤其是養殖蜂群的健康狀況惡化。在臺灣,蜂農每年面臨約10 ~20% 的蜂群損失,有時候更超過這個比例。一般認為,蜜蜂減少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農藥毒害、蜜蜂的病蟲害、氣候變遷與農業結構改變所導致的棲地減少。各國數據說明了蜜蜂數量減少並非區域性的偶發現象,而是全球性的生態危機。
蜜蜂減少的主因
農業殺蟲劑
殺蟲劑的過度使用是蜜蜂數量減少的關鍵原因之一,特別是益達胺(imidacloprid)等新類尼古丁殺蟲劑(neonicotinoids,也譯作新菸鹼類殺蟲劑)。這類化學藥劑透過汙染花蜜與花粉影響蜜蜂的神經系統,導致定向能力喪失與死亡。即使是低劑量的接觸,也會削弱蜂群繁殖能力與防禦病原的能力。研究發現,若是蜜蜂在工蜂幼蟲時期接觸到1 ~ 10 十億分點濃度(parts per billion, ppb)的新類尼古丁殺蟲劑,發育時生理系統便會產生嚴重的不正常變化,影響成蟲的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導致記憶功能喪失無法回巢,以及工蜂早熟,提早由內勤蜂變成外勤蜂。像這樣提早變成外勤蜂離巢後又無法回巢的現象,將導致蜂巢內的工蜂短時間內大量消失,最終蜂群崩解。
寄生蟲與病原體
蜂蟹蟎(Varroa destructor)是現代養蜂業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這種外寄生蟲專門寄生於蜜蜂,透過吸食幼蜂及成蜂的體液,對蜜蜂的生理與免疫系統造成毀滅性影響。更嚴重的是蜂蟹蟎還會攜帶並傳播多種病毒,最著名的便是畸翅病毒(deformed wing virus, DWV)。蜜蜂感染後可能出現翅膀變形、飛行能力喪失等症狀,無法執行正常的採蜜或回巢任務,直接削弱了繁殖能力,將威脅蜂群的存續。
研究顯示,蜂蟹蟎的感染導致蜂群死亡率顯著增加,尤其是在未採取有效治療或預防措施的情況下。此外,蜂蟹蟎的繁殖週期與蜜蜂的生殖緊密相連,牠們會趁蜜蜂幼蟲即將被封蓋時,潛入蜂房內躲藏;當蜂房被封起來後,蟎會在裡面繁殖,吸食幼蟲體液,同時產下卵並交配;蜜蜂羽化時,年輕的雌蟎就附著在成蜂身上,離開蜂房,再去感染其他幼蟲。因此牠們的繁殖可說是完全依附於蜜蜂的生殖過程,會利用蜜蜂的繁殖迅速增殖,導致蜂巢內蟲害密度急遽上升。許多養蜂業者試圖利用化學藥劑控制蜂蟹蟎的數量,但長期使用化學控制可能引發蟎蟲的抗藥性,進一步加劇防治困難。
棲地喪失
自然棲地減少是蜜蜂數量下降的另一大因素。隨著都市化與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大量原本屬於蜜蜂的重要棲地被人類活動所取代,導致蜜蜂能夠訪問的花蜜與花粉資源日益減少。蜜蜂必須飛行更長的距離尋找食物,消耗更多的能量,連帶影響了健康狀況。同時,棲地喪失也使蜜蜂缺乏安全的繁殖空間,影響蜂群的穩定性。現代農業的單一化作物種植更惡化了蜜蜂的棲地問題,單一化作物雖然在短期內提供蜜蜂大量的花蜜與花粉,但由於開花期有限,無法全年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棲地的喪失還影響到蜜蜂的遷徙與基因交流,減少了蜜蜂的遺傳多樣性,使牠們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
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對蜜蜂的生存帶來多方面的挑戰,特別是在氣溫異常與季節性氣候模式改變的背景下。全球暖化導致冬季平均氣溫升高,低溫日數顯著減少,對蜜蜂的生理節律產生深遠影響。例如暖冬現象可能使蜜蜂提早結束冬眠並開始活動,但此時春季蜜源植物的花期尚未到來或蜜流不足,導致蜜蜂找不到足夠的食物,難以生存。乾旱與暴雨等極端氣候事件也抑制了蜜源植物的生長,使蜜蜂的採蜜行為面臨更大困難。
更長期來看,氣候變遷改變了蜜蜂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蜜蜂的活動高峰期與植物的開花高峰期逐漸失去同步性,授粉效率因此降低,威脅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同時,氣候變遷還可能促進害蟲與病原體的繁殖,例如蜂蟹蟎與畸翅病毒的擴散,都將增加蜜蜂的生存壓力。
養殖管理
過度密集的養殖環境不僅會助長蜜蜂疾病,還對蜂群的基因多樣性產生負面影響。當蜂群過於集中時,病原體和寄生蟲能更快地在蜂巢之間傳播,導致疫情的爆發與擴散。例如,蜂蟹蟎與小蜂蟎(Tropilaelaps clarea)等寄生蟲在高密度的養蜂環境中更容易流傳,給蜜蜂帶來額外的生存壓力。此外,現代養蜂業常依賴人工繁殖,過度重視特定高產蜜蜂品種的培育,導致基因庫縮小,使蜜蜂對疾病與環境變化的抵抗力減弱。除了疏於防範病毒,對蜂群的過度操控也是一種不當管理,例如頻繁移動蜂箱以追逐蜜源會增加蜜蜂的壓力,反而影響蜂群健康與繁殖能力。……【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