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
- 2025年
- 665期 - 蜜蜂(5月號)
文章專區
2025-05-01蜜蜂怎麼採花蜜? 地位居然會影響食物的選擇?
665 期
Author 作者
呂昀恆 | 臺灣大學昆蟲系博士,專攻昆蟲生理學、蜜蜂生物學與分子生物技術,有利有bee。
Take Home Message
• 蜜蜂不是指單一物種,在臺灣常見的蜜蜂種類有西方蜜蜂、東方蜜蜂及最近侵襲臺灣的外來種小蜜蜂,可藉由蜜蜂腹部來區分。
• 蜜蜂會利用舌頭上的纖毛沾取花蜜,以布滿全身的細毛沾附花粉並收集至花粉藍中形成胖胖的雙腿,再飛回巢中。
• 蜜蜂的生命週期及食物深受蜜蜂社會階級影響,蜜蜂分為雄蜂、工蜂及蜂王,其中工蜂及蜂王為雌蜂,一巢裡通常僅會有一隻蜂王,若蜂王衰老,新蜂王便會誕生,此時老蜂王地位將受到挑戰。
蜜蜂不只一種!蜜蜂的種類與分布
筆者敢打賭,讀者一定聽過「蜜蜂」這個名字,同時腦袋中也多少能浮現蜜蜂的可愛畫面。但如果再進一步告訴各位,「蜜蜂」不是指一種昆蟲,而是好幾種,也許各位會眼睛一亮。
蜜蜂(honey bees)可以指「蜜蜂屬」(Apis)中的昆蟲,不過人們常提到的「蜜蜂」,更常是指當前世界最廣泛被飼養的授粉昆蟲――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又稱西洋蜂)。西方蜜蜂在全世界除了南極洲以外均有分布,且各地有不同的亞種,目前臺灣飼養的蜜蜂普遍認為是義大利亞種(俗稱義大利蜂),於日治時期引進。除了西方蜜蜂以外,臺灣本土也有東方蜜蜂(Apis ceranae,又稱東方蜂),與西方蜜蜂不同種,分布範圍僅橫跨南亞至東北亞,體型較西方蜜蜂小。因東方蜜蜂對人為擾動比較敏感,容易搬遷,所以目前比較少被飼養,但依然是臺灣野外重要的授粉昆蟲之一。臺灣近期也有外來種小蜜蜂(Apis florea)自境外移入,原分布地橫跨西亞至東亞南部,特色是蜂巢會裸露在樹枝上,因此相當好辨認,由於可能傳播新的蜜蜂傳染病或是競爭本地蜜源,成為干擾本土生態與蜂群健康的風險,被視為應移除的對象。除了臺灣本土能找到的蜜蜂,目前全世界已辨認的蜜蜂物種共有十種,大部分分布在南亞與東南亞一帶(圖一)。
.jpg)
圖一 | 由左而右分別為A(西方蜜蜂 - 義大利蜂)、B(東方蜜蜂 - 中國蜂、野蜂)、C(小蜜蜂 - 近期外來種)。分布於臺灣的「蜜蜂」工蜂。判別不同種類蜜蜂的方法包含腹部前端的黃色區域比例,以及整個腹部的黑色條紋分明程度。此外,體型大小為A>B>C。
雖然蜜蜂很多種,但為了避免混淆,以下文章所提的蜜蜂皆為養蜂產業最常飼養的西方蜜蜂。養蜂除了生產蜂蜜外,也應用在農作物授粉上。因此,蜜蜂的分布與人為的經濟與農業活動密切相關。根據2019 年的報告,全球養殖蜜蜂數量最多的國家是是印度,然而蜂蜜的產量上,根據2020 年的報告指出,單一蜂箱蜂蜜產量最高的國家是加拿大,但加拿大的總蜂箱數量卻未進前十,顯示加拿大生產蜂蜜效率極高。若單純論產蜂蜜量,根據2021 年的報告,第一名是中國,總產量居然是第二名土耳其的三倍以上,可說是產蜜大國。
蜜蜂的生理構造
蜜蜂如同大部分昆蟲,具有一對觸角、一對副眼、兩對翅膀、三對足(前、中、後足)、三個身體部位(頭、胸、腹)等基本構造(圖二)。要理解蜜蜂之所以為蜜蜂,需搭配牠們的特殊行為來呼應生理構造。相信大家都知道蜜蜂是會採蜜、採花粉的昆蟲,但蜜蜂究竟具備哪些特殊構造得以施展採集絕活?就讓筆者娓娓道來。

圖二|蜜蜂的內外構造介紹
當外勤蜂降落於花朵上時,會伸出中舌試著舔吮花朵分泌的花蜜,中舌由小顎(maxilla)、小顎鬚(maxillary palps)與下唇鬚(labial palps)組成,上面布滿了纖毛,外勤蜂便利用毛細現象沾取花蜜。同時,幾乎遍布蜜蜂全身的細毛能沾附花粉顆粒,而且蜜蜂光是用身體蹭花蕊,就可以取得花粉了。取得花粉後,牠們會用與生俱來的清潔足(前足)與花粉梳(後足內側)將花粉收集至花粉籃(攜粉足、後足),形成掛著兩顆花粉的可愛胖腿,並將花蜜與花粉攜帶回巢。
蜜蜂飛回巢後,會將花蜜吐出給另一隻蜜蜂,此為口交哺(trophallaxis),如此一隻傳一隻,使花蜜混合唾液後,最終被存放在巢室(cell)內。而蜜蜂之所以能想吸就吸、想吐就吐,是因為牠們的消化系統中有蜜囊(honey sac)構造,使花蜜可以留在前腸(fore-gut),也就是花蜜在蜜囊裡未被消化,由蜜蜂自行決定要吐出或是自己享用(圖二)。
不過蜜蜂並非省油的燈,除了採蜜,牠們具備相當出名的防禦武器――螫針。螫針是蜜蜂的部分產卵管特化而成,源頭接著毒囊,隨著螫針攻擊而注入毒液至敵人體內。螫針布滿倒鉤,因此容易留在敵人身上、與蜜蜂的身體分開。這招是雙面刃,雖然螫針留在敵人身上可以增加毒液注射量,卻也使部分臟器連帶被留在敵人身上,屬於自殺式攻擊。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是產卵管特化,但蜜蜂工蜂「依然能產卵」,且蜂王(queen bee,又稱蜂后)雖然主要負責產卵,但「依然有螫針」,常有人誤會這點,恭喜讀者多獲得一個蜜蜂冷知識。
蜜蜂的生命週期由地位決定!
蜜蜂是完全變態昆蟲(holometabolous),一生經歷四個階段,分別是卵、幼蟲、蛹、成蟲。除此之外,蜜蜂也是真社會性昆蟲(eusocial insects),具有階級與分工,因此蜜蜂具有多樣的成蟲階段。蜜蜂的階級分為蜂王、雄蜂(drone)與工蜂(worker),其中雄蜂為雄性,為單套染色體(未受精卵),雌蜂則為雙套(受精卵)。蜂王交配後終其一生都負責產卵,在蜜蜂中,只有牠擁有傳下自己基因的權力,而工蜂則被蜂王的費洛蒙(pheromone)壓制卵巢發育,除非蜂王駕崩,否則此生無緣產子;即使產子也只會產下未受精的雄蜂,沒辦法延續蜂巢。
以蜜蜂工蜂為例,蜜蜂的卵期約為三天;幼蟲期約為一週;蛹期約為一週;成蟲壽命約為一至二個月。換句話說,一隻工蜂的一生不到三個月。三個月的生命裡,工蜂會先擔任內勤蜂,經歷清潔、育幼、搬運等巢內工作,再成為外勤蜂到巢外執行守衛、探索、採集等任務,一生鞠躬盡瘁,為蜂巢奉獻。
同為雌蜂,蜂王則尊貴許多。蜂王的壽命最長可到五年,幼蟲發育期還比工蜂短,大約兩週後即羽化成蟲,接著會離巢交配並飛回。……【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