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報導
- 動態時報
文章專區
2025-04-15第18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落幕 鼓勵學子展現自信
520 期
Author 作者
整理報導|張慈媛

▲ 傑出獎、新秀獎得主合影,由左至右分別為黃彥婷、廖婉君、楊湘怡。(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第18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於上(3)月8日順利落幕,由臺灣大學電機系暨電信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廖婉君獲頒最高榮譽「傑出獎」,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黃彥婷及清華大學物理學系與天文研究所副教授楊湘怡獲頒「新秀獎」,鼓勵年輕博士學生的「孟粹珠獎學金」則由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博士班陳羿帆獲得。
傑出女科學家獎由美妝公司萊雅集團(L'ORÉAL)與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於1998年設立,「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則由台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主辦,2008年首次舉行頒獎典禮。傑出女科學家的宗旨在於表彰學術表現或社會貢獻傑出的女性科學家,期待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女性投入科學產業,促進科學界的性別均衡。
今年的傑出獎得主廖婉君為臺大電機系首位女性教授,研究領域為通訊網路。除了在學術上曾獲多項成就,例如獲頒《電機雜誌》(EE Times)的十大傑出電機青年獎之外,廖婉君的研究成果也極具實用價值,是開創臺灣產學合作的先驅者之一。她穿梭於學界與業界,並注意到臺灣研發上的弱項與盲點──專注於硬體研發卻疏忽應用層面,因而投入網路電視、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物聯網、智慧水表等智慧城市基礎設施開發,是實現便利生活的重要推手。此次獲獎,廖婉君也再一次於新聞稿中呼籲科技不應脫離人性與生活,在追求技術突破之餘,也必須重視使用者體驗,將科學與技術成果回饋於全人類,打造以人為本的科技發展藍圖。對於女性身分,她在新聞稿中提到,性別從來不是障礙,關鍵在於要找到熱情與方向。
新秀獎得主黃彥婷專注於氣候變遷研究,利用高速電腦模擬海洋與大氣交互作用,探討氣候動力學機制。黃彥婷去(2024)年獲頒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成果獎」,曾在得獎新聞稿提及自己身兼母職,能夠專注於研究,也感謝團隊與周圍人們對「媽媽科學家」的支持與包容。除了女性身分之外,黃彥婷的得獎更提醒了科學社群也不應忽視「母親」身分可能遭遇的挑戰,並展現突破限制的可能性;今年她再次於新聞稿中提到育兒及研究兼顧的訣竅在於「一次專心做好一件事」,也鼓勵女學生及年輕研究者不要被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絆住了腳步,表現優異卻自我懷疑,而是要勇於抓住機會。
同為新秀獎得主的楊湘怡則為天文物理學家,以高速電腦模擬物理機制,例如黑洞噴流對星系及星團演化的影響,成果曾發表於《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期刊。除了投入自身研究,楊湘怡也重視人才培養,與國家理論中心計算天文物理組成員共創「理論計算天文暑期學校」,提攜下一代學子接續探索宇宙奧祕。楊湘怡在新聞稿中提到,她發現女學生因缺乏自信,通常比較不敢主動爭取機會,使得高階女性研究員人數較少,希望女學生不要自我設限。楊湘怡幼時因著迷於宇宙圖像的美感,而一頭栽入天文物理領域,在教學上,她也鼓勵學生多方探索,發掘興趣,才能完全發揮熱情與動力。
孟粹珠獎學金得主陳羿帆擅長領域為材料科學,已於多篇國際期刊發表研究成果。陳弈帆在新聞稿中提到從小就喜愛閱讀女科學家獎得主故事《她們.好厲害》,因為有諸多前輩的心路歷程陪伴,在學術路上才不至於感到孤單。未來,她期待自己的身影能夠鼓舞後輩,引領更多女性走上科學研究之路。
新聞來源
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新聞稿(2025年3月8日)。「2025年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揭曉:臺大電機系廖婉君特聘教授 以台灣通訊網路開拓者榮獲傑出獎 新秀獎得主解碼全球氣候變化 揭開宇宙黑洞奧秘 女科學家典範 鼓勵女性打破「冒牌者效應」 自信逐夢!。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https://towis.loreal.com.tw/Newsroo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