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5-03-11讓汙水處理更加節能環保 多工耐操的完全氨氧化菌 Comammox 663 期

Author 作者 吳哲宏

Take Home Message
• 汙水處理分為前處理、初級處理、二級處理和三級處理這四個階段,透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重手段去除汙染物質。
• 完全氨氧化菌的發現顛覆傳統認知,單一菌群就能完成氨氮轉化為硝酸鹽的過程,大幅降低汙水處理的能源消耗與運作成本。
• PN-A技術結合完全氨氧化菌和厭氧銨氧化菌的優勢,不僅減少氧氣需求和汙泥產量,更為未來節能環保的汙水處理開創新方向。

水是生命之源。人口增長與城市化使得汙水處理成為全球性挑戰,維持乾淨的飲用水與衛生環境更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一部分。汙水處理的技術在科技進步與社會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下不斷精進,然而除了技術挑戰,我們還需要提升大家對水資源的珍惜意識,確保未來能擁有乾淨、充足的水資源。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探討臺灣的汙水處理現況。


如何處理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汙水?淺談臺灣汙水處理發展

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從廚房、浴室到廁所,最終產生的汙水會經過層層處理才得以環保地排放,但並非一開始就如此。臺灣早期的汙水和雨水是採合流收集處理,由於晴雨時的水量與水質變化大,因此颱風期間的大水量常使末端處理廠無法負荷,導致水災發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我們逐漸將這兩者分開,讓家庭與其他源頭的廢水都有專門處理管道。

自2021 年起,臺灣進入汙水下水道建設第六期,不僅致力提升汙水處理普及率,還推動將汙水轉化為可再利用水源的「再生水系統」,這些水源可作清洗街道、澆花甚至工業用途,有助於應對因極端氣候而帶來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如今,汙水處理廠已朝向升級為水資源再生中心,並成為城市基礎建設的一環,在社會、經濟、環境的永續發展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汙水處理過程大揭密

汙水處理廠的主要工作是去除汙水中的汙染物,讓處理過後的水質達到環境排放標準。環境工程師設計出利用不同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的處理單元,將汙染物由大到小、從非溶解物質到溶解性物質循序去除。汙水處理其實是一場分步進行的大型科學實驗,主要分為前處理(pretreatment)、初級處理(primary treatment)、二級處理(secondary treatment)和三級處理(tertiary treatment)四個階段(圖一)。


圖一|汙水處理的四大階段(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1.前處理:
透過磨碎機(comminutor)、沉砂池(grit chamber)、攔汙柵(screen)等方式,逐步移除汙水中的垃圾、頭髮、砂礫等大顆粒物質。
2. 初級處理:
以物理沉澱技術, 經由調勻池(equalization basin)和初沉池(primary settling)處理,去除50 ~ 60%的懸浮物與30%的有機汙染物。
3. 二級處理:
利用微生物的代謝作用,於生物反應槽(biological reactor)分解水中的溶解性有機物,最終在終沉池(secondary settling)進行沉澱。
4. 三級處理:
針對氮和磷等營養鹽進行進階汙水處理(advanced wastewater treatment),處理過的水再經過濾與消毒程序就可以排放,如此可避免水體優養化,或接續再生水系統,經薄膜過濾後提供更高品質的水源。

在二級處理中,微生物的利用可以說是汙水處理的核心。微生物處理技術又根據是否需要氧氣,分為以下兩種:
・好氧處理:
最常用的技術是「活性汙泥法」,依賴好氧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由於這個方法需要大量氧氣,因此能源消耗高且會產生許多廢汙泥。
・ 厭氧處理:
在無氧環境下分解有機物,會產生氮氣(N2)或可再利用的能源氣體――甲烷(CH4)。此種處理方式雖然能源消耗低,但處理速度較慢,因此常與好氧處理技術組合使用。


臺灣汙水處理的當前困境

在汙水處理領域上臺灣可謂進步神速,也積極結合人工智慧技術,提升汙水處理廠的操作與管理效能之餘,降低汙水處理的碳排放、供給更多水資源。然而,收集汙水的下水道普及率不均衡、汙水廠處理能力有限,都讓汙水處理之路充滿挑戰。再者,汙水即使經過處理,仍可能含有氮、磷等營養鹽以及新興汙染物,甚至還有抗藥基因傳播的問題,這些都對水體和環境生態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不僅如此,汙水處理過程還會消耗大量能源,且排放溫室氣體。

另外,說到水體優養化的元兇,汙水中所含的大量氨氮榜上有名。傳統的氨氮處理方法為「硝化-脫硝」(nitrification-denitrification),需經過兩步驟來將氨氮氧化為硝酸氮,再還原為氮氣,如此一來氮氣就可以直接排放到大氣中,達到去除水中氮汙染物的目的(圖二)。只是,這種方式需要大量氧氣和有機物,不僅成本高昂,環保性也不佳。


▲ 圖二:傳統氨氮處理法「硝化―脫硝」的化學過程(作者提供)


功能以一抵二,完全氨氧化菌來啦!

直到2015年,科學家發現一種名為「完全氨氧化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Comammox)的新型微生物,能一手包辦氨氧化和亞硝氧化反應。過去一百多年,人們一直認為將氨氧化成硝酸鹽的過程(硝化作用)需仰賴兩類不同的微生物合作完成,其中一類先將氨氧化為亞硝酸根(NO2-),另外一種則將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根(NO3-)。完全氨氧化菌的發現改變了這個傳統認知,讓氨氮的處理過程變得更加高效。這些屬於硝化螺旋菌屬(Nitrospira genus)的微生物能在低溶氧、低氨氮的環境下有效工作,除了大幅降低能耗,也讓汙水處理過程變得更簡單、節能、永續,為汙水處理領域提供了一個嶄新且重要的解決方案。


缺氧也能反應,PN-A技術帶來的低能耗革新

近年來汙水處理中脫氮的關鍵創新技術,則非PN-A(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部分亞硝化-厭氧銨氧化)莫屬。這項技術借「完全氨氧化菌」之力,在低溶氧甚至缺氧的環境下將部分氨氮氧化為亞硝酸鹽(但不會繼續氧化成硝酸鹽),隨後「厭氧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um oxidizing bacteria, AnAOB)會將剩餘的氨氮和亞硝酸鹽直接轉化為氮氣(圖三)。傳統的氨氧化微生物需要高濃度的氧氣,而汙水中的氨氮濃度低,限制了氧化反應速率。另外,脫硝微生物需要充足有機碳源才能完成脫氮過程,因此操作成本較高。

▲ 圖三:PN-A 的運作系統(作者提供)

使用完全氨氧化菌的PN-A技術有效克服了這些限制,節能效果相當顯著。首先,由於處理氨氮時只需氧化一半的量,且不再需要將亞硝酸鹽完全氧化成硝酸鹽,因此減少了約60%的氧氣需求。其次,厭氧銨氧化菌和完全氨氧化菌無需有機碳源即可產生氮氣,不再需要額外添加甲醇這類昂貴的化學藥劑,運行成本大幅降低。同時,該技術還減少了汙泥的生成,進一步減輕了廢棄物處理的負擔。以上種種,都凸顯了完全氨氧化菌的競爭優勢。


完全氨氧化菌為汙水處理領域帶來的四大好處:

1. 低能耗:這類微生物可在低濃度氨氮與低溶氧的環境中生長,大幅降低曝氣能源需求。
2. 應用廣:除了氨與亞硝酸鹽,它還可以直接分解有機氮(例如尿素)。
3. 更環保:它不會產生一氧化二氮(N2O,全球暖化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65倍)等強效溫室氣體,相當具有環保效益。
4. 更經濟:能耗與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都使得汙水處理廠得以藉其降低運營成本,助力減碳目標。


(Adobe Stock)


讓完全氨氧化菌更「百搭」,搞定各類汙水的可能性

即便完全氨氧化菌在低氨氮、低氧環境下表現出色,實際應用上該如何在「不同的汙水成分」和「多變的操作條件」下(例如高濃度氨氮、豐富有機物、低溫及高鹽度等環境壓力)保持高效反應,仍待深入研究。隨著未來對微生物生理與生態學理解的加深,我們或許能透過調整微生物群落組成、培育更具適應性的菌株來最佳化PN-A系統,使它能在不同濃度的氨氮環境下穩定運行,讓各類型的汙水,尤其是都市汙水、工業廢水等低濃度氨氮廢水都能透過這套系統處理。

▲若汙水處理不當,可能會導致水體優養化。(Adobe Stock)

此外,汙水中富含的有機物資源經厭氧生物單元轉換成沼氣,可被回收用於能量自給自足,結合PN-A技術節省能源消耗。換句話說,未來將可能出現「能源中和」的汙水處理廠。

科學家對完全氨氧化菌生態棲位的深入研究,使得這項技術有潛力應用在更廣泛的領域,例如農業廢水處理、汙染地表水或地下水體的整治、解決全球氮循環中的相關問題等。隨著各國對環保和節能減排的要求不斷加強,PN-A技術有望獲得更多政策支持,例如減排補貼或研發資金投入,讓技術進到商業化應用,而未來市場需求的增長也將吸引更多投資,進一步加速技術的發展與普及。

完全氨氧化菌的發現,為汙水氨氮處理帶來了革命性變革,提供了一個更高效、更環保的解決方案。隨著技術的進步,這類微生物技術將逐漸取代高能耗、高汙泥產生的傳統處理法,成為未來汙水處理的核心技術和全球氮循環解決方案的重要一環!

延伸閱讀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https://sdgs.un.org/go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