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購物車
(
0
)
HOME
×
關於科月
關於科月
科月目錄
科報目錄
購買科月
訂閱方案
優惠方案
諾貝爾系列
購買單期
購買通路
投稿須知
推廣專案
星火相傳計畫
支持專案計畫
進階搜尋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繁體中文
English
ig
line
facebook
Search / 搜尋
分類選單
- 文章分類 -
封面故事
News Focus
專訪
專欄
評論
精選文章
活動訊息
永續科學
基金會
科技報導
專欄
文章專區
2025-03-11
水下生物汙垢問題的新解方? 受蛙皮啟發的仿生抗汙塗層
663 期
Author 作者
薛涵宇|中興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
青蛙
嵌段共聚物
BCP
微相分離現象
Take Home Message
• 青蛙的皮膚具有疏水性和自我清潔的特性,表面微小的結構能夠與黏液共同作用,防止汙垢與細菌附著。
• 研究團隊利用嵌段共聚物和矽油,製備出類似青蛙皮膚具有奈米孔洞與多尺度結構的仿生抗汙塗層,達到抗生物汙染功能。
• 這種環保塗層可適用於航運、離岸風力發電和寒冷地區設備,降低航運成本與對環境的影響。
在戶外踏青涉水、弄得滿腳泥濘而苦惱萬分時,偶然瞥見石頭上的青蛙,讀者是否會好奇為什麼青蛙整天在泥地翻滾,身體卻總是這麼乾淨,不沾染汙泥呢?濕黏的青蛙表皮到底擁有什麼樣的魔法?事實上,青蛙的皮膚不僅是保護青蛙免受外界傷害的重要屏障,表面結構還蘊藏著無窮的奧祕。透過科學的視角可以發現,青蛙皮膚的結構與功能不僅是生物學上的奇觀,更能成為現代材料科學的重要靈感來源。
青蛙皮膚的乾淨祕訣
臺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氣候且地形與高度多變,非常適合青蛙繁衍生息。根據研究,臺灣擁有超過30 種青蛙,其中許多為臺灣特有種。兩棲類動物的皮膚具有密集的毛細血管網路,也是水分、離子和氣體在生物體內與周圍環境之間進行交換的主要區域。此外,牠們的皮膚腺體還會分泌黏液,這些黏液內所含的多種生物活性物質能保護身體表面免受乾燥、摩擦,以及微生物或其他掠食者的入侵。
為了研究青蛙表皮,筆者團隊使用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和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近距離觀察多種臺灣本土特有種青蛙的表皮型態。在顯微鏡下,研究團隊發現青蛙皮膚上分散著小點狀的色素細胞(pigment cell)。此外,皮膚表面還含有許多緊密排列的圓形隆起,面積約為25×25 平方微米(μm²)。這些圓形隆起是位於皮膚黏膜下的大型漿液腺(serous gland),由不規則形狀且邊界明確的大型多面細胞覆蓋(圖一a)。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上皮細胞的外表面,無論是背部或腹部,均密集且均勻地覆蓋寬約400 奈米(nm)的次微米級凹槽。這些凹槽從皮膚表面延伸至皮膚底部,形成具有多孔結構的複雜圖案。而這些孔洞和溝槽有助於黏液的傳送與儲存,形成一層天然的長效保護膜,防止細菌附著與汙漬沾染。此外,這種特殊結構還能有效減少與水接觸的表面面積,也就是具有疏水(hydrophobic)特性,使水滴在表面迅速滑落,達到自我清潔(self-cleaning)的效果。
圖一(a)| 青蛙表面及側面結構(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中:蛙皮表面、右:蛙皮側面
圖一(b)| 仿生抗汙表面結構,與注入矽油前後,箭頭處表示矽油覆蓋處。(資料來源:作者提供)
左: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觀察、中:未灌注矽油、右:灌注矽油,箭頭處
源自青蛙皮特性的仿生抗汙技術
研究團隊受到蛙皮的啟發,試圖模仿它的結構製造抗汙塗層,並選擇一種可降解的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 BCP)――聚苯乙烯-聚乳酸(PS-b-PLA)作為核心材料。嵌段共聚物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性質截然不同的高分子鏈段,以共價鍵鍵結而成的聚合物。由於各鏈段間不同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以及彼此互不相容的特性,使嵌段共聚物在特定環境中,例如溫度降低或濃度提高等情況下,能自發產生微相分離現象(microphase separation)。讀者可以想像一下,當油跟水碰在一起時,兩者因彼此不相容而產生分層;而若相分離發生在親水與親油的高分子鏈之間,形成奈米層級的相分離,則稱作微相分離現象,進而形成有序的週期性結構。此過程被稱為嵌段共聚物自組裝(self-assembly),也就是在不需要外力的情況下,物體會自發進行組裝,形成特殊結構。
(Photo by David Clode on Unsplash)
換句話說,此嵌段共聚物經過適當的熱處理後,能夠得到由聚乳酸構成的三維網狀結構(network)。聚乳酸是一種可分解的高分子,經水解移除聚乳酸區塊後,可得到具有網狀奈米孔道分散的聚苯乙烯塗層,如同青蛙皮的結構。進一步透過外加應力或能量,讓表面產生皺褶結構,稱作表面皺褶化(wrinkling)技術,這使塗層變為具有多尺度(hierarchical) 結構的表面, 使微米皺褶表面散布著奈米孔洞。最後再注入矽油(silicone oil),即可形成類蛙皮的「滑潤液體注入的多孔表面」(slippery liquid-infused porous surfaces, SLIPS)塗層(圖一b)。這些多尺度結構不僅模仿蛙皮的表面特徵,還能讓填充的矽油形成穩定的滑溜界面。
仿生抗汙表面與抗生物汙染技術
為了測試仿生結構抗汙的效果,研究團隊以一種典型小球藻(Chlorella sp. DT)作為測試生物,評估帶有皺褶的仿生結構抗小球藻汙染的效果。首先,研究團隊將具有不同皺褶波長、但未注入潤滑劑的樣品浸入內有新鮮小球藻的培養液中,模擬戶外藻類環境,靜置數天以等待生物汙垢沉降。
……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63
期】
回列表頁
加入收藏
列印
相關推薦
科學月刊 3月號/2025 第663期:臺灣之光
特別價
$266
新訂一年方案:《科學月刊》一年12期
售價 $2780
新訂兩年方案:《科學月刊》二年24期
售價 $5300
TOP
本站使用第三方服務進行分析,以確保使用者獲得更好的體驗。了解本站
隱私權政策
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