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4-07-01打造民眾的防災意識與韌性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教授林文苑專訪 655 期

Author 作者 採訪撰稿|羅億庭/本刊編輯

Take Home Message
˙內政部在2018年推動「防災士」培訓,期望能透過自助、互助等原則,提升民眾面對災害時的應變能力、強化社區韌性。
˙建構完善防災體系需政府、民眾共同合作。各項防災知識也需要與時俱進,以確保在突發狀況下,每個人都能自保並相互扶助。
˙除自然災害外,臺灣還面臨來自鄰國的軍事威脅。民眾可事先留意住家附近的防空洞位置、準備避難包等,增強個人、家庭、社區的防災能力。

地處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邊界,時不時出現的天搖地動可說是臺灣人從小到大的共同記憶。除了無可避免的天災之外,臺灣特殊的地緣位置再加上與鄰國長久以來的歷史糾葛,也令島上的人們面臨著陸、海、空,甚至是資訊層面上的嚴峻軍事挑戰。在天災與人禍的侵擾之下,我們該如何自處?災難發生時,除了政府單位、民間團體投入救災之外,有沒有一般民眾也能加入的防災行動呢?

 

(Adobe Stock)

 

什麼是防災士?

你聽過「防災士」嗎?2018年,內政部為了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災害,參考「日本防災士機構」的培訓並推動此概念,期望能透過「自助、互助、共同合作」等原則,建構臺灣民眾在面對災害時的韌性、強化社區與個人的自主防災能力。儘管如此,我們對於防災士的認識似乎不多。究竟民眾該如何加入防災士培訓、相關培訓課程包含了哪些,世界各國又是如何規劃自身的都市防災計畫呢?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在本次專輯中特別訪問銘傳大學國土減災規劃設計研究中心計畫主持人、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教授林文苑,希望能更了解防災士在災害應對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防災士第一是要保護自己,第二才是幫助別人。」林文苑說道。政府推動防災士培訓的目標,是期望民眾能在災害發生當下及災害發生後能做到自救、互救、避難收容,甚至是未來的災後重建,使整個社區的韌性與自主防災能力能有所提升。至於當初為什麼會投入防災士的培訓,林文苑提到了內政部的「強韌臺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簡稱強韌臺灣計畫)。這項計畫期望能透過長期的整備、盤點工作,強化地方政府與人民之間自助與互助的能力,且在全臺灣22個縣市中都會有一個相關的協力機構來協助推動。在此計畫中,同時也要求地方政府每年需培訓3500名社區、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防災士。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在過去就曾為了因應臺灣的都市發展、自然災害侵襲等問題而設立國土減災規劃設計研究中心,這也為部分縣市的強韌臺灣計畫打下一個好的基礎。「我們過去協助了宜蘭、金門、連江的防災社群,在社區裡訓練人們的風險溝通、災害認識與應對,當時就已經在基層培養了具有防災能力的人。」林文苑侃侃而談地說著。而在內政部提出了強韌臺灣計畫的概念後,中心也逐步地配合、協助,藉由防災士培訓機構的資格認證,為臺灣防災士的人力資源培育貢獻一分心力。

 

銘傳大學都市規劃與防災學系教授林文苑(林文苑提供)

 

儲備臺灣民間的防災能量

在全民防災、救災等能力教育刻不容緩的現在,臺灣政府正在規劃成立「臺灣民間自主緊急應變隊」(T-CERT)。「這是從美國的『社區緊急應變隊』(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CERT)而來,到了臺灣就加上『T』(Taiwan)、變成T-CERT。」林文苑說,目前T-CERT的成立已在積極地進行中,將會協助不同的團體建立防災、救災的能力,並系統性地結合防災士、義消、災害防救的志工等民間成員,藉此提升災難時民眾在政府救難人員尚未抵達之前的自救與互助應變能力。

在今(2024)年 4 月初,花蓮發生了芮氏規模 7.2、中央氣象署地震分級中最大震度 6 強的強震。本次災害共造成 18 人罹難、1000 多人受傷,全臺多處也出現房屋、橋樑倒塌的災情,臺鐵、高鐵、捷運系統甚至一度停駛,後續持續多日的餘震也增加了災害救援的難度。在這樣的狀況下,防災士所扮演的角色是在社區中協助收容、避難等工作。而除了防災士之外,負責山域、水域、陸域、緊急救護的民間災害防救團體,以及搜救隊、特搜隊等也一同加入救援行動。林文苑表示,未來陸域等災害防救團體在培訓上會再加強「輕搜救」的訓練:以搜救人員為主體、在相對來說危險程度較低的場域,進行不需要重型搜救機具的救援行動。而隨著未來防災士、T-CERT 的整合,也期望能一步步儲備起臺灣在防災應變上的能量。

相較於臺灣多元的救援團體,國外的救災組織就有所不同。「日本多是靠防災士、公部門的力量,還有和平之風(Peace Winds Japan)的志工組織參與。」依據國情的不同,林文苑分享了每個國家發展出的不同防災面貌,「像是之前的土耳其地震,他們最主要就是仰賴公部門、紅十字會的救援;在美國,紅十字會則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他們還有一個稱為『NVOAD』(National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ctive in Disaster, 美國全國災害防救志工組織協會)的全國性協會。」在西方國家,除了民間或社區間的自助、互助行動,救災上也仰賴政府與國際人道援助組織的幫忙。而NVOAD 的特別之處,則在於串連起美國國內各種不同類型的志工團體,將各個較分散的小團體集結成一個協會,以便在災害發生時更有效率地調派人員、進行不同的援助。目前臺灣政府也正在參考並規劃類似的志工團體協會,期望能使往後的防災體系更加完備。


宜蘭縣政府在今年舉辦的地區地震境況模擬演習。(林文苑提供)

急救包紮的課程教學。(林文苑提供)

心肺復甦術(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為防災士課程之一。(林文苑提供)

如何成為防災士?
根據《防災士培訓及認證管理要點》,有意願成為防災士的民眾需在經過內政部認證過的 17 所防災士培訓機構修習約 15 小時的訓練課程,並且通過學科及急救技術測驗,才得以獲得防災士證書。

課程:包含基本課程、專業課程
™ 基本課程:基礎急救訓練、急救措施實作、防災士職責與任務、我國災防體系與運作、我國近年災害經驗及災害特性、資訊掌握、運用與社區防災計畫。
™ 專業課程: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個人與居家防護措施的情境練習、社區防災工作推動與運作、社區避難收容場所開設與運作、防災計畫實作與驗證。


防災士需要做什麼?
™ 災害來臨前:防災編組訓練、防災相關資料調查、減災與整備規劃。
™ 災害發生時:協助救災相關單位、避難疏散、災情查通報、收容避難。
™ 災害發生後:災區復原重建。

更多有關強韌臺灣計畫的資訊在這裡


防災資訊需與時俱進

不過當一般社會大眾遇到災害時究竟要如何應變?「其實在學理上來說,災害是一種『風險』的概念。」林文苑強調,在災害發生當下,沒有什麼行動能100%保證個人的人身安全,我們僅能做出相對安全的選擇。他進一步舉例說明,像是過去民眾可能常常聽到「生命黃金三角」的概念,也就是地震來臨時要躲在角落,或是大型家具、傾倒的牆面及可支撐物體之間的三角形區域。「但是說真的,要怎麼知道哪個三角形是安全的?總共一個房間、四面牆,你要躲哪一邊?搞不好你躲的角落正好是牆垮下來的地方。」因此,現在地震時強調的避難行動「趴下、掩護、穩住」,就是一種比黃金三角更能保護自己、減少受傷風險的作法。「只要不是在極端的狀況,絕大多數的情況躲在桌子下還是能保障安全。因為桌子可以保護頭、頸,讓這些重要且致命的部位盡量不要受傷。」林文苑說。

此外,相關的災害應對知識也必須經常更新。「個人需要去應變、隨時學習新知。」林文苑提到另一個例子――火災。過去的消防演習時常教導民眾使用濕毛巾或布掩住口鼻、趴在地上採低姿態逃生。但在許多案例、經驗中發現,這種做法無法有效阻擋有毒氣體,也已不適用於火場。目前較適宜的做法是在無法安全脫離火場時,立即進入未被大火波及的房間並關閉房門,以防止火災產生的有毒氣體侵入房內造成危害。若無法及時逃離室內,應找一個非浴室、有對外窗戶的房間躲避,方便朝外呼救,並用衣物、毛巾堵住門下的縫隙,以防止煙霧進入。林文苑也特別強調,浴室房門多是由不耐高溫的材料製作,通常無法防火,因此火災時切勿躲在浴室等待救援。「在日本311海嘯的時候,住在海邊的日本人從小就被教育,海嘯來臨要往那個指定的高處避難、聽到警報都知道該去哪裡,我覺得這是臺灣要再加強宣導的部分。」


培育全民在面對災害時的韌性

過去在校園內的地震防災講習,可能會強調地震來臨時先關門、關燈等瑣事,但現在的觀念則更強調要優先以「趴下、掩護、穩住」確保個人的生命安全。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也需要將防災觀念汰舊換新,以保障自身安全。而在天災之外,面對武力威嚇頻頻的危機,我們也需要時時留意住家附近的防空洞標誌、緊急避難包的預備等,建立起個人、家庭,乃至於整個社區承受衝擊(impact,包含戰爭、災害、疾病等)的能力。透過政府的規劃與執行,加上民間組織的參與,我們正朝著建立一個完整的防災體系邁進。每個人都應學習如何在災害發生時保護自己、協助他人,期望未來讓臺灣也能在面對任何衝擊時,都展現出足夠的韌性,以化解各種無可預期的災難,並渡過每一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