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2-01舒適的空中體驗從何來?始於飛行者一號的飛機設計與飛行 614 期

Author 作者 呂文祺/從小就對各種飛行器研究產生。目前教學以航空為主,研究重心則為衛星系統工程,業餘時間從事遙控飛機的飛行。
機場廣播
各位乘客請注意,在等待登機的過程可至窗邊觀察各架班機,待會將與各位解密飛機構造!►►►

 
在四面環海的臺灣本島,無論是前往離島地區或出國,只要是希望以最短時間到達目的地,飛機絕對是唯一的交通工具選擇。現代高效率的大型民航飛機,更能讓一般人以低廉的票價享有翱翔縱橫萬里的機會。臺灣位處東北亞國際航線上的重要樞紐,在天氣良好的狀況下,抬頭便很容易見到飛機的蹤跡,每天有無數民航飛機搭載著大量的乘客飛越臺灣本島或附近天空,因此大部分人對於搭乘飛機飛行應該是不陌生的。但除了航空從業人員外,一般人對於自己所乘坐的飛機可能仍感到陌生,本文就要從最早期簡單的飛機說起,希望能讓讀者能快速一窺飛機的內在。

古今飛機設計大不同

說到人類動力飛行的歷史,不免俗要提到20世紀初眾所周知的美國萊特兄弟(Weight brothers)。相對於18世紀由法國孟格菲兄弟(Montgolfier brothers)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所製造的熱氣球,萊特兄弟在1903年成功開發了比空氣重的飛行器,命名為飛行者一號(Flyer-1),利用置於下方主翼上的內燃機引擎動力,帶動螺旋槳產生向後的推力,讓飛機可以獲得足夠的速度,搭配特定弧度的機翼面所產生的升力,萊特兄弟成功地將人類帶上天空。
 
萊特兄弟駕駛飛行者一號,於1903年完成人類史上首次的飛機飛行紀錄。(John T. Daniels, public domin, Wikimedia Commons)


由空中巴士所設計的A330-300與萊特兄弟發明的飛機十分不同。飛機重達250噸,需要將近3公里的跑道以每小時300公里的速度起飛;降落時的速度也近每小時200公里。
(作者提供)
 
最初的飛行者一號並沒有機輪可以在地上滑行,反而是利用不到20公尺的軌道滑行起飛。由於當時引擎動力並不足,必須使用塔架懸吊重物,將重物另一端以滑輪等機構連接飛機,靠著重物自由落下的力量帶動飛機獲得一定的初速,進而將飛機彈射出去,這也是現代戰鬥機在有限跑道長度的航空母艦上的起飛手段之一,但此方式飛行員必須要忍受強大的彈射力量。相較於搭載一位飛行員並以軌道彈射起飛的飛行者一號,現代可以搭載乘客300人以上的大型民航飛機,例如空中巴士公司(Airbus)的A330-300客機,在滿載的情況下,飛機重達250噸,需要將近3公里的跑道,加速到近每小時300公里才足以起飛,而降落時速度也高達約每小時200公里。

飛行者一號迥異的外型設計

說到飛行者一號的設計,其外型與操作也與現代大部分飛機迥然不同。飛行者一號有著上下兩片主翼的雙翼構型,主要由木頭與少數金屬件形成彎構型機翼結構,扭曲的結構固定著繃緊的布料形成翼面,且並沒有現代飛機常見的機身,飛行員須坐在機翼上方操縱飛機。而飛機的上下雙翼設計則一直被廣泛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直到後來強度高與重量輕的鋁合金成為飛機結構的主要材料後,具有較低阻力的單翼機便成了主要流行的設計並沿用至今。

而使用超過半個世紀的鋁合金材質,也逐漸被重量更輕且強度更高的碳纖維等複合材料所取代,大幅降低重量與製造的工時成本,例如波音(Boeing)的787,其機身使用碳纖維材質的重量比例皆已超過50%。……【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