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1-01-01漫步水金九的礦業文化景觀 613 期

Author 作者 林慧如/在博物館工作的鏟屎官。
水湳洞、金瓜石與九份(以下簡稱水金九地區),是臺灣島上少數以產金為主的地區,1890年基隆河砂金的發現,成為金九地區採金的濫觴,而在日治時期引進新式採礦技術與設備後,更締造了該地輝煌的產金紀錄。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礦業榮景不在,但其礦業遺址已獲得文化部指定為臺灣世界遺產的潛力點之一,顯現出其重要性與代表性。金瓜石與九份雖同為產金地,並同在日治時期大放異彩,但卻經營出不一樣的礦業景觀文化,接下來讓我們就來說說水金九地區產金的故事。
 

(本篇照片皆由黃金博物館提供)

從砂金到山金

基隆河產砂金的發現,一般認為肇始於1890年,但實際上在1684年清領初期的文獻中即有記載,當時的原住民已知在河中淘取砂金,只是不知其用途。

清領初期,由於禁止採礦,基隆河砂金的開採因此沉寂,直到1890年,因為興築臺北與基隆間的鐵路,於七堵附近修築鐵橋時,有採金經驗的工人偶然發現基隆河有砂金的痕跡,就此帶動基隆河沿岸淘金熱潮,短期內採金者群集於基隆河從事淘金,淘洗區域逐漸延伸至三貂嶺山麓。1893年終於在三貂嶺山脈中找到位於九份山頂的小金瓜礦體,之後又陸續發現了大粗坑、小粗坑及大竿林,並於1894年發現位於金瓜石本山的大金瓜礦體。

以基隆山南北畫出兩大礦區

1895年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在日本治臺初期,即對臺灣各種資源進行全面性的調查,臺灣總督府曾多次派員至九份與金瓜石礦山進行調查。1896年9月,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鑛業規則」,以雞籠山(今基隆山)的正南北線為界,畫為東西兩大礦區。西邊九份山區為第一號礦區瑞芳礦山,由藤田合名會社(以下簡稱藤田組)取得礦權,東邊的金瓜石山區則是第二號礦區金瓜石礦山,由田中事務所取得礦權。

這裡有好多黃金:瑞芳礦山

在藤田組尚未經辦之前,九份礦區的礦脈就已被濫採,平巷與豎井布滿山腹。臺灣人顏雲年在藤田組經營瑞芳礦山時,負責供應勞工給藤田組,他的才能及忠誠度深為藤田組所器重。1902年藤田組因故面臨經營困難,遂將一些難以開採的小脈承租權委予顏雲年,後續顏氏與蘇源泉共同成立了雲泉商會,並將其分成小區轉租,在各承租者的努力下,竟也產出大量黃金。……【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