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4-05-01火星上好奇的SAM展功夫 533 期

Author 作者 高憲章/任職淡江大學化學系。
火星能住人嗎?火星有生命存在嗎?火星有水存在嗎?美國航太總署在2011年將耗資25億美元打造的好奇號送上火星,酬載著各種精密儀器,已可確認火星存在著碳、氫、氧、磷與硫等重要的元素與化合物。能完成這些任務,就靠著各種儀器;在好奇號上的眾多儀器之中,有一組專門負責採取及分析樣品的設備,被航太總署的工程人員暱稱為好奇號的鼻子,它就是「火星樣本採集分析器」(sample analysis at Mars, SAM),是一個完整化學實驗室的縮影。

神通廣大的好奇鼻子:SAM

搭載在好奇號上的SAM,是目前研究火星大氣與地表最精密的儀器,它可以直接自火星大氣中採樣、從火星土表中採集,將岩石樣本磨碎加熱,甚至是以化學方式處理樣本,再送入儀器進行分析。SAM能精確分析出樣品中極微量的成份及其同位素的比例,提供給我們由化學的角度看到的火星過去及目前的狀況。

SAM包含了一組樣品處理設備與三套化學儀器,整組裝置大約四十公斤。

樣品處理系統包含了74個樣品槽,用以裝載與處理樣品,其中59個石英樣品槽可搭配加熱裝置,把固態的樣品加溫到趕走附著在上頭的氣體,另有9個杯子是密封的,裝載化學溶劑以進行低溫化學實驗,找尋特定的有機聚合物,其他的杯子則裝了用來校正儀器的標準品。整個裝置還有真空管線、輸送氣體的儲存槽與調節閥、壓力計、化學洗劑、可加溫到約一千度的烘箱,以及每分鐘可運轉超過十萬週期的泵浦來傳送各種樣品(圖一)。

 

圖一:火星樣本採集分析器SAM,其中SSIT為固態樣品處理器。
(圖片來源:NASA)

 
三套化學儀器分別是四極質譜儀(quadrupole mass spectrometer, QMS)、六管柱的氣相層析儀(gas chromatograph, GC),還有一套可調式雷射光譜儀(tunable laser spectrometer, TLS),這三套儀器分別與樣品處理系統相連結,每種樣品可能被這三套儀器的任何一套或是全部進行分析。

分離化合物的不二法門 :氣相層析儀

要分離與確認混合物的成分,層析法一直是化學實驗室裡重要的技術。層析法是1903年俄羅斯科學家茨維特(Mikhail Semenovich Tswett, 1872~1919)發明,經過英國化學家馬丁(Archer John Porter Martin, 1910~2002)在液相–液相層析和濾紙層析法的發展,更在1950年發明了氣相– 液相層析儀,傑出的貢獻也讓馬丁獲頒1952諾貝爾化學獎。演進至今,各種層析儀已經是實驗室中分離樣品時必備的儀器。

氣相層析儀是將樣品氣化後再進行分離的一種儀器,它看起來像個大烘箱,這個烘箱提供儀器操作需要的溫度,打開烘箱內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盤繞成一圈一圈的管柱,目前是以石英毛細管管柱為主流,在這些毛細管的內壁塗佈了一層極薄的液態材料,這些材料會與樣品產生作用力,依據液態材料的不同,可以分離各種不同的樣品,而管柱的粗細長短都與分離的效果相關(圖二)。

 
圖二:GC構造圖。

當樣品汽化後,被氣體帶著送入管柱,氣體推著樣品往前,但是管柱內壁上的液態材料卻會把樣品吸附留住,且因樣品中不同的成分會受到不同大小的作用力,使得不同的分子在管柱中駐留的時間就出現差異,因此不同的成分依時間先後一個個的離開管柱,就能夠被分離開來。

在氣相層析儀中,由於樣品先汽化再以氣體推動進行分析,因此分析物的汽化程度、各種溫度下的移動速度都對分析的結果影響甚巨,溫度設定得越高,樣品會跑得越快,管柱對樣品的作用時間就會縮短,有時會降低分離效率。

當樣品分離之後,氣相層析儀最常使用的偵測器之一是熱傳導偵測器(thermal conductivity detector, TCD),它是利用氣體的導熱係數改變來偵測樣品。若需要更高的解析度,可以與質譜儀串聯,兼顧層析的分離效果以及質譜精密定性、定量的特性,分析各種成份。

搭載在SAM上的氣相層析儀,使用氦氣來推動樣品前進,有六隻不同特性的管柱可以使用,這六隻管柱分別負責處理一到四個碳(C1-C5)的小分子、五到十五個碳(C5-C15)的有機物、大於十五個碳(>C15)的有機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以及掌性異構物(chiral isomers)等不同的功能,使用TCD做為偵測器,或與四極質譜儀進行串聯,偵測的極限提高到10-11莫耳。

鑑定化合物的超強儀器:質譜儀

質譜儀(mass spectrometer)在1913年由英國物理學家湯木生(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1913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發明,數十年來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新穎設計,增強質譜儀的功能。約翰芬恩(J. B. Fenn)與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 1959~)在2002年因提出了新的樣品游離化方法:電灑游離法(electo-spray ionization, ESI)及介質輔助雷射脫附游離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MALDI)而得到諾貝爾化學獎,這兩種游離法使得質譜的應用與設計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質譜儀已經變成科學鑑定上最重要的儀器之一。

湯木生在進行分析陽極射線的成分時,讓氖的離子經過有電場與磁場的區域,然後用顯像板測量離子軌跡,結果找到兩條拋物線的離子飛行軌跡,因此得知氖氣是由不同質量的原子(也就是同位素Ne20與Ne22)所組成的結論。他利用這個現象,設計出質譜儀,可以分離不同質量的離子。

質譜儀測量的是必須帶電荷的離子,負責游離化樣品的離子源是質譜儀的重要部分。對氣體或可蒸發的樣品,常用的是利用電子束撞擊樣品氣體分子的電子游離法(electron ionization),若為巨分子或不穩定分子,則必需另謀對策。有兩種游離化方式非常適合用在這些樣品上,其一為介質輔助雷射脫附游離法,先將固態的化合物與基質均勻混合,再利用脈衝雷射激發此化合物– 基質混合物,使基質脫附時失去質子而帶電,且與分析物亦一起被脫附游離;另一個為電灑游離法,在毛細管出口端施以高電壓,利用電場使噴出的溶液帶電,因溶劑蒸發液滴表面的電荷互斥而不斷爆裂成更小的帶電液珠,最後成為化合物離子的方法,這兩種游離化方式非常適合用在固態和液態樣品上。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