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20-10-01克卜勒結合數學與神學的宇宙模型 610 期

Author 作者 劉柏宏/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
16、17世紀時的歐洲科學家,除了對科學抱有理性的觀點,同時也需結合神學信仰。克卜勒以柏拉圖立體為發想推演出的行星運行模型,除了奠定了當代宇宙模型研究的根基,後續所發表的克卜勒三大行星運動定律,更對後人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展現了上帝在創造萬物與調和宇宙次序時,是根據自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時代就已經知道的五個正多面體。祂按照多面體的尺寸、個數和比例,確立了星體位置和運行的關係。──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人類對於太陽系正確的認識肇始於哥白尼寫的《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史稱「哥白尼革命」。然而哥白尼雖然提出「地動說」以取代「地心說」,但對於太陽系行星運行的模式卻比托勒密系統高明不了多少,只不過天空中本輪(epicycle)與均輪(deferent)的圓圈數少了許多。而孔恩(Thomas Kuhn)也認為16、17世紀的天文學革命最重要的並不是《天體運行論》說了什麼,而是它對於後繼者的引發。
 
日耳曼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關於行星運動的解釋,可說是融合了神祕的信念和精彩的數學創意。例如當他得知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於1610年發現木星有4顆衛星時,便做了一個有趣的猜想:由於地球有1顆衛星,而木星有4顆,因此介於地球與木星之間的火星應該有2 顆衛星,而最遠的土星可能是6顆或8顆衛星。至於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與金星應該和地球一樣各只有1顆衛星。也就是克卜勒猜測由六大行星的衛星個數所形成的數列可能是{1,1,1,2,4,6}或{1,1,1,2,4,8},前一數列的後三項成等差,而後一數列的後三項成等比。沒想到克卜勒這種融合數學與神學的猜想,還不全然是無稽之談,火星確實有兩顆衛星。不過依據現代發現,水星和金星並沒有衛星,而木星和土星則擁有數十顆大小不一的衛星。

克卜勒行星模型背後的數學創意

克卜勒關於宇宙模型的最佳數學創意顯現在1596年出版的《宇宙的奧秘》(Mysterium Cosmographicum)一書當中。由於土星繞日週期為30年,而木星和土星大約每20年會合一次,兩行星在圓形的黃道線上約每經過240度將會合一次,因此克卜勒畫了一個圓內接三角形,頂點為兩星會合之處。如果我們再於三角形內畫一個內切圓(圖一),則這兩個同心圓的半徑比為2:1,非常接近當時已知土星和木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比9:5 (表一)!
 

正三角形之內切圓與外接圓(圖一)
外圈為土星運行的軌道,內圈為木星運行的軌道,這兩個同心圓的半徑比為2:1,已經非常接近當時已知土星和木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的比9:5。


以地球與太陽間之距離為1 個天文單位時,各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
(表一)

 
這種巧合使克卜勒開始猜想「上帝是否以幾何圖形建構行星運轉的模型?」他緊接著在木星和火星之間置入一個正方形,木星與火星則分別在其外接圓與內切圓上運行。……【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