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4-12-01藍光LED掀起照明的新頁 540 期

Author 作者 劉如熹/任教臺灣大學化學系。方牧懷/臺灣大學化學系博士生。
夕陽西下, 一盞盞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 LED)路燈漸漸亮起,下班後擁擠的捷運車廂裡,人們滑著手上的智慧型手機,繁華的街道上,五光十色的LED招牌炫麗的閃著,這些場景對一般人來說,也許再平凡不過,但可曾想過,在1990年代以前,LED僅用作指示燈。然而1993年一項革命性的發明,使LED領域跨入新的世代,即「藍光LED」的誕生。

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與中村修二( NakamuraShuji)教授致力於藍光LED的研發,並以氮化鎵(GaN)為材料成功合成藍光LED,不久後,白光LED也隨著問世。

發光二極體

發光二極體,其為一種以半導體材料製成的發光元件,包含p型(三價元素摻雜)半導體與n型(五價元素摻雜)半導體,以矽半導體元件為例,p型半導體因摻雜的元素較矽元素缺電子,故主要導電粒子可視為帶正電荷的電洞;而n型半導體因摻雜的元素較矽元素具有更多電子,故主要導電粒子為帶負電荷的電子。於元件兩側施加正向偏壓時,會產生電子與電洞,當電子與電洞結合時,能量以光的形式釋出,屬於電致發光,而放光的波長、顏色與所使用的半導體材料、摻入主體材料的元素有關(圖一)。
 

 
LED最早起源於1961年,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發展以磷化銦鎵(InGaP)材料合成的LED,其放光波長範圍為近紅外線。1962年, 奇異公司發展以磷化鎵砷(GaAsP)為材料的紅色發光二極體,因其轉化效率差且放光波長遠離可見光範圍,因此未被廣泛應用,僅用作指示燈。1991年,美國HP公司與日本東芝公司研發以磷化鋁鎵銦(AlGaInP)材料之綠色發光二極體,然而,缺少藍光LED,就無法以藍、綠與紅三種顏色的LED任意組合顏色,尤其是用作照明的白光。

直到1993年,日本日亞化學(Nichia Corporation)的中村修二成功以氮化鎵和氮化銦鎵(InGaN)開發具高亮度的藍光發光二極體。相較於傳統的日光燈與白熾燈泡,LED不僅體積小、環保、省電,壽命更長達十萬小時,且因其低耗電的特性,對於電力缺乏的開發中國家,無疑是一大福音,現今環保意識與節能觀念逐漸提升,發光二極體已躍升為二十一世紀照明與顯示器之新光源。

劃時代的偉大發明:藍光LED

2014年的諾貝爾物理獎揭曉,頒給發展藍光LED的三位教授,分別為任教於名城大學的赤崎勇教授、名古屋大學的天野浩教授,以及美國加州大學的中村修二教授。

赤崎勇教授出生於日本鹿兒島縣,於名古屋大學取得工學博士,曾服務於松下電器與名古屋大學,現為名城大學終身教授。1986年與天野浩教授成功以「低溫沉積緩衝層技術」合成高品質的氮化鎵晶體,並於1989年以氮化鎵的pn結構完成了藍色發光二極體。其學生天野浩教授,出生於日本靜岡縣。在1982年,仍為大學生的天野浩便加入赤崎勇教授的研究室,主要研究III族的氮化。1986年,赤崎勇與天野浩首次成功於藍寶石基板上合成高質量的氮化鎵晶體,並於1980年代末期,成功合成p型氮化鎵半導體。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