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5-01-01來自天然的樂趣 法布爾的昆蟲記 541 期

Author 作者 王庭碩/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博士生。楊恩誠/任教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清朝作家沈復的散文集《浮生六記》裡,〈兒時記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篇章,文中盡是他童年對於昆蟲的想像與快樂。而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更是投入,將他畢生所熱愛的昆蟲研究,集結成巨作《昆蟲記》。這部由人生與自然交織而成的作品,除了精細記載著各式昆蟲行為,還藏有值得我們省思的另一層價值。

法布爾(Jean-Henri Casimir Fabre),這位傳奇的博物學家,不但是十九世紀最重要的昆蟲行為研究推手之一,同時在年輕的求學過程中,對數學、物理學等基礎學門也有不少的貢獻。法布爾喜歡在自家花園中觀察昆蟲或是其他小動物的一舉一動,也喜歡順手記錄這些小生物如何在人類的世界裡打造出自己的家園。法布爾將這些紀錄彙集成《昆蟲記》(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昆蟲記裡來找碴

《昆蟲記》這套家喻戶曉的十冊經典巨作,成為許多昆蟲學家的啟蒙書籍。法布爾一生奉獻在昆蟲行為的觀察研究上,提倡以尊重生命的態度,在野外直接進行實驗,實地觀察這些昆蟲的活動,而非一味的在實驗室裡解剖生物或是實行殘害性的試驗。這些寶貴的觀察紀錄,也對後人在昆蟲行為研究上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法布爾的《昆蟲記》中,敘述不少他對於昆蟲的觀察紀錄以及實驗過程,可以清楚了解他對昆蟲的熱忱。無論是描繪昆蟲本身細緻的體表構造,或是描寫昆蟲的每個動作,都顯示出他專注的觀察態度,否則無法將這些瑣碎的事件勾勒得栩栩如生。法布爾的著作中少有晦澀難解的文字,多半是以輕鬆活潑的方式記下他的所見所聞。而這種撰寫方式,是優點也是缺陷,有時容易造成法布爾描述昆蟲行為時,出現過度擬人化的闡釋;也因為這種敘事文學的寫作模式,《昆蟲記》受到當時科學界的冷嘲熱諷,少有正面的評價出現。即使如此,法布爾仍憑藉著對科學研究幾近瘋狂的熱愛,寫下了大量的觀察結果。而隨著時代的演進,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在他留下的這些大量觀察紀錄之中,找出法布爾所留下的研究,是否暗藏著一些容易被遺忘的實驗錯誤。

法布爾的昆蟲行為研究

動物行為學在研究上涵蓋的層面很廣,依據研究模式大致區分為三大類型:觀念型(conceptual)、理論型(theoretical)、實驗型(empirical)。三者之中,法布爾的研究較偏向實驗型。雖然如此,法布爾聚焦在昆蟲行為的觀察,僅有一部分才有簡單的小實驗,輔助驗證他的觀察。當時的生物學研究,才正開始進入組織或細胞層級為主的時代,法布爾所做的昆蟲行為學研究仍較為冷門,因此也無理論根據或者其他研究背景用以支持他的所見。因此藉由行為觀察的過程,法布爾提出許多有趣的假設,並依據自己的創意,設計出許多耐人尋味的實驗,說明這些行為可能發生的原因。……【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