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6-12人造電子眼來了!比人眼快但解析度待優化 462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人眼的視覺經驗,可否被完美複製?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工程學系教授范智勇,日前率研究團隊研發出可感測、接收、處理影像的仿生電化學眼(biomimetic electronical eye),且在光感測、光訊號響應與解析度等方面皆可媲美人眼,部分效能甚至更好。研究發表於Nature期刊。

這個「人造眼」為一球體裝置,大致由前半球的鋁殼(aluminium shell)、晶狀體(lens)與後半球的人造視網膜組成,中間則以離子液體(ionic liauid)填充。視網膜外以矽膠(silicone polymer)製成的「眼窩(socket)」做支撐,眼窩後方則設有高密度的奈米線 (nanowire)陣列,再與共晶鎵銦合金(eutectic gallium–indium alloy)組成的液態金屬線做連接,如此便可分別模擬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 cell)與神經傳遞訊息至大腦的過程。

研究指出,無論在接收訊息的效能、影像品質等方面,新的人造眼都有相當不錯的成效。與相機感光的平面不同,半球形視網膜的設計可在光線穿過晶狀體後減少光的擴散,使得焦點更清晰。而在視野廣度上,人造眼可達100度,接近人單眼靜態垂直視野(約130度),且能偵測的光線強度跨度很大,約為每平方公分0.3微瓦至50毫瓦。

在光線接收與資訊處理上,後方的奈米線材質與佈局至關重要。首先,團隊利用甲脒碘化鉛(formamidinium lead iodide)這種鈣鈦礦化合物製作奈米線,優異的光電性能與穩定性,使得單條奈米線平均每秒可感測到至少86個光子,靈敏度堪比人眼視網膜的感光細胞。而在規律且快速的光脈衝下,人造眼可在19.2毫秒內處理接收到的光訊號,並在23.9毫秒內恢復,比人眼的40~150毫秒快。此外,由於奈米線陣列的密度很高,因此解析度也可提高至人眼的10倍以上。

不過,這類的人造眼面臨一些挑戰。根據研究報告,由於奈米線陣列僅有10×10個像素,而像素間約有200微米(µm)的距離,使得該設備對光的檢測區域只有2毫米寬,且製造這種陣列的成本極高,目前並不適合量產。再來,目前的液態金屬線尺寸約為700微米,若要進一步提升解析度,則需大幅減少至幾微米的尺寸。此外,中段與奈米線產生電化學反應的離子液體,若是濃度太高,恐會影響對光訊號的反應與恢復時間。

即便技術上的問題仍待解決,該人造眼在仿生眼睛的領域中,仍有相當大的突破;它不僅複製了相機與人眼的性能,更模擬出昆蟲複眼(compound eyes)的獨特結構。范智勇也提到,未來若能成功優化生物相容性與穩定性,仿生眼睛將能在十年內得到進一步的應用。

新聞來源 Leilei Gu et al., A biomimetic eye with a hemispherical perovskite nanowire array retina, Nature,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