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6-03-01「蠅」試「藥」得,硬是要得—翱翔於基礎與臨床醫學研究間的果蠅 555 期

Author 作者 林子暘/以果蠅從事生物醫學研究十數年。曾於臺灣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現任職國防醫學院生科所。
「蝦咪!我們都知道電腦可以揀花生,但是用果蠅可以篩選人類疾病新藥,是真的嗎?」過往已有五個諾貝爾獎頒給果蠅科學家,無人能否認果蠅對遺傳、發育生物、神經科學等基礎科學研究有過重大貢獻。但果蠅真能從基礎研究跨界到臨床醫學,甚至用來幫助進行疾病新藥的開發嗎?

不要懷疑,這十多年來已經有許多果蠅研究學者證明這是可行的,而且潛力十足。第一個甲狀腺髓質癌標靶藥物Caprelsa於研發期間,由阿斯特捷利康藥廠(AstraZeneca)與果蠅科學家團隊合作證實,此藥物經由果蠅口服後有顯著「療效」,經臨床試驗後此新藥在2011年4月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用來治療無法進行手術的癌症末期患者。但是,果蠅會得癌症嗎?牠甚至沒有甲狀腺,又怎麼拿來研發甲狀腺癌新藥呢?比較起傳統用來做藥物篩選的癌症細胞株,果蠅又擁有甚麼樣的優勢呢?

長了腫瘤的果蠅眼睛

在利用果蠅研究癌症療法之前,就如同大多數的果蠅科學家,時任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凱根(Ross Cagan)教授原是位發育生物學家,專門從事果蠅複眼發育機制的基礎研究。

有天,醫學院同事與他攀談時沮喪地提到了甲狀腺髓質癌的研究困境,當時雖然科學家們都知道甲狀腺髓質癌的形成主因:RET基因突變後過度活化導致細胞趨向癌化,卻苦無有效的治療方式。此時凱根教授靈機一動,何不將此致癌基因放到他的老朋友「果蠅」身上,看看會在果蠅身上會發生甚麼改變,也許有機會藉此開發新的治療方法。
他選擇將突變的RET致癌基因表現在他最了解且最擅長的組織──眼睛。果蠅的複眼原是由數百個排列整齊的六角形單眼所組成,但帶有致癌基因的果蠅破蛹而出時,竟長出了外形怪異的複眼。……【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