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20-05-01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尋找火星生命的可能結果 605 期

Author 作者 火星軍情局局長/作家兼部落客,經營火星軍情局,關心未來的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地位。
白宮草坪上的記者會即將開始,美國總統在記者們的期待下走到麥克風前,說:「各位好,今天很高興來分享NASA的重大發現,這是經年累月的探索和科學家的努力所得來的結晶.....我們發現火星可能存在生命!一旦被確認,那無疑是科學史上最震撼的突破。這個影響是深遠的,它將解答人類自古就尋求的根本問題,也提供我們自己未來的出路。」

上面這段不是小說情節,是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在1996年8月7日的演說。當年美國科學家用顯微鏡觀察一顆來自火星的隕石「艾倫丘陵隕石84001(Allan Hills 84001)」時,發現一些奇怪的紋路,酷似地球上微生物化石,因此認為那極可能是火星古代某種類似細菌的微生物造成。只不過各方的批評隨即排山倒海而來,說那樣的線條不需要生物也能造成,不能當作火星有生物的證明。後來這顆隕石被送進博物館,倒是在茱蒂福斯特(Jodie Foster)主演的科幻電影《接觸未來》(Contact)偷用了這一段演說。

但柯林頓劃對了重點。火星上有生物嗎?這關係到幾個長久以來困擾人們的問題:人類在宇宙中是孤單的嗎?我們從何而來?將往那裡去?


從70年代的維京1、2號(Viking 1、2)登陸艇到即將發射的火星2020探測車都負有探測生命的任務,未來也一定會有其他的探測任務做更複雜、更精密的測量。可預見這些任務會有下面三種可能的結果:發現了截然不同的生命、發現了類似地球的生命或沒發現生命……。

可是…這…好像有講和沒講一樣,不是廢話嗎?

別急,現在就一個一個來看。

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

宇宙這麼大,生命應該可以有數不盡的存在方式,無奈人們只知道地球上這一種:所有生物都以細胞為基本單位,可維持內部平衡,用核酸(nucleic acids)當作遺傳物質、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當作能量傳遞的「貨幣」、遵守分子生物學中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轉錄(transcription)成核醣核酸(ribonucleic acid, RNA)再轉譯(translation)蛋白質的法則等。

但火星上的生物未必會有這些性質,甚至會有更根本的差異,例如它們有機分子的手性(chirality)可能和地球生物的相反,無福消受地球上甜美的葡萄糖。當然也有人說外星生物不一定是碳基的,這理論上雖然可能,但碳基的有機化學實在變化多端且效率高,加上宇宙中(至少太陽系內)實在不缺碳和需要作為溶劑的水,因此一般只考慮碳基生命的可能性。
……【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