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6-11-01Pokémon GO 背後潛伏的危險 563 期

Author 作者 林以正/心理學博士,於臺大心理系任教24年後退休,研究主要思考的問題是:處在多元拉扯紛亂世界,人如何獲得安頓?
走在學校附近的街道上,沿途有不少的茶飲店,不算便宜卻又門庭若市,排隊的人佔據了整個人行道。波霸奶茶、茉莉綠茶、烏龍拿鐵,每一杯都用美味呼喚著顧客。當下我有一個頓悟,當口腔習慣了冰涼碳酸氣泡的刺激,大腦被糖份與香氣的美味制約之後,還能夠接受淡而無味的白開水嗎?

年輕人自詡年輕如此揮霍著健康。但是,當我帶著對年輕人的鄙夷時,卻望著餐桌面前的午餐是含鈉量超高的紅燒牛肉麵,外加酸菜和辣椒!其實我也在渴望著濃郁的刺激,不是嗎?這些舒適美好的種種,是否都讓我們被設計進了一個難以滿足,持續渴望刺激的成癮陷阱了嗎?


無孔不入的社會刺激

為何每個人總都一直喊著累?仔細想想,心真的有機會好好休息嗎?是不是即便在不經意下,也仍然一直被許多事物過度刺激了?例如當我們走進一個超級市場,琳琅滿目的商品,每一樣都在呼喚著你的目光,每個產品都賣力的呈現更醒目的包裝,更強烈的刺激;電視綜藝節目也要更誇張的凌虐參加的藝人,灑狗血式遊戲才能夠提高收視率;談話節目中的名嘴們激動高昂的聲音,不斷誇大挖糞爆料來引爆情緒,不然好像正義就沈睡了。

而與我們寸步不離的手機,不同的APP競爭著推撥訊息,不斷的用更強烈的呼喚來吸引你打開它。這些刺激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刺激著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逐漸的,過量已經成為適量,大腦呼喚著外在刺激,渴望則成為了難以戒斷的癮。於是,我們再也難以與清清淨淨的、如同白開水般的自己相處了!然而,身處現今生活的我們不要這些刺激真的可能嗎?

 

寧可電擊自己的實驗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與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其所發表於Science論文中,一共針對年齡介於18 ~77歲的200名研究參與者,進行多達十幾個實驗。一開始,他們要求參與者單獨坐在一個非常簡單的房間,沒有手機、紙筆與書籍,也就是沒有任何的外在刺激。

參與者只被簡單的要求,與自己好好的相處。研究結果顯示,50%以上的參與者難以專心,大多數的參與者感到心緒混亂,他們都表示這個經驗非常令人不舒服。更驚人的是,在其中的一個實驗中,他們拿出了一臺能釋放大約如日常生活中靜電電擊強度的儀器。這個電擊沒有危險,但是會有一定程度的疼痛。如果讓大家先嘗試這個電擊,大多數人都表示不會希望再次被電擊。

但是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研究者告知參與者,如果他們在獨處的過程中想要的話可以選擇電擊自己。研究者好奇的是:與自己相處的時光會比疼痛更加難以忍受嗎?事實也確實如此!67%的男性與25%的女性參與者在最多15分鐘的獨處時間中,選擇電擊自己。在次數上,大部分的男性選擇電自己1~4次,甚至有人高達190次,有1/4的女性讓自己被電1~9次。看來成癮於渴望持續不斷的刺激,已經是習慣於現今五光十色的社會大眾共同的困境。

 

上癮核心症狀

成癮,用三個要素緊緊的綑綁住我們。「耐受性」讓需要的劑量得要不斷的增加才能獲得同樣的滿足。大腦其實是一個很容易疲乏的器官,反覆的刺激之後,我們就開始了習慣化的歷程,快速的讓自己習慣於這個強度的刺激,同時也讓這個強度變成一個新的原點。於是,如果要再度喚醒大腦,抓到我們的注意力與滿足感,就得要再次增強刺激的強度,才能重新獲得滿載張力的紓解。耐受性指出的問題是,更多,不見得更好,甚至可能更危險!……【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