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12-01地牛翻身也不怕─ 大橋抗震新標竿 600 期

Author 作者 周中哲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工學院副院長、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物組組長。汪家銘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結構工程系教授。黃漠見 前美國加州地質調查所強震觀測中心主任。

橋梁是經濟及交通發展的表徵,也提供人類橫越河流、山谷和地物障礙的工具,橋梁建造技術的提升則仰賴科技研究與工程結合,因此橋梁跨度及長度(或建築物高度)也常為先進國家展現經濟及科技研究實力的舞台。筆者將以多年前參與的舊金山灣新地標──新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New 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 New SFOBB)計畫為例,說明橋梁對工程發展的影響。

新舊金山奧克蘭灣橋的結構

美國舊金山灣有八座跨灣大橋,其中近奧克蘭市(Oakland)已拆除的舊金山灣橋東段(San Francisco-Oakland Bay Bridge East Span)原建於1936年,橋全長3.7公里。1989年發生芮氏規模7.1的洛馬普里塔地震(Loma Prieta),震央距灣區約百公里遠卻造成東段桁架橋上層一段15公尺的橋面掉落及一人死亡,使得兩地之間交通中斷長達一個月。

地震讓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運輸部(Caltrans)警覺舊金山灣區橋梁的耐震性能不足以因應未來加州大地震的襲擊,更不用說橋梁災損修復及造成灣區通行困難造成的經濟損失。因此當局展開橋梁評估策略計劃,委員會成員涵蓋政府各部門專責人員、工程師及地方社區代表,經過多年研究及普查社區里民意見後,最終決定建造新的橋,此橋必須能代表奧克蘭及舊金山市過去幾十年的社經成長特色。

由於造成舊金山灣地震的來源主要為海沃斷層(Hayward Fault) 及
聖安地列斯斷層(San Andreas  Fault), 因此舊金山灣內的橋經過災損評估分析後,對新橋建立較高的耐震等級需求及設計方針,分成「維持橋梁正常使用下的地震(functional evaluation earthquake, FEE)」及「橋梁不倒塌的安全地震(safety evaluation earthquake, SEE)」兩種等級。 FEE 是指回歸期(return period)約 300 年的地震, 基本上橋梁在此地震下是彈性反應,但允許橋梁構件有輕微非線性行為及混凝土裂縫產生;而 SEE 是指回歸期(return period)約 1500 年的地震,橋梁構件會進入較大的非線性消能,混凝土柱主筋的保護層會產生剝落但可修復,且橋梁仍能在地震後提供交通運輸功能;因此針對一個肩負重要交通運輸的橋梁而言,若只考慮 FEE的耐震需求設計是不足的。

為了解橋梁在FEE及 SEE 等級地震下的變形及力量需求作為設計方針,看似簡單的抗震設計理念卻對 30 年前的地震與結構領域產生極高的挑戰,不但要清楚知道橋梁各構件的設計強度及地震下的力量需求外,也需要建立最新的耐震規範讓工程師有遵循的標準進行設計。於此同時,又適逢1994年美國北嶺地震、1995 年日本關東地震、1999 年臺灣集集地震及美國紐約恐怖攻擊等事件,極大的社經損失顯露以往工程設計的不足,也開啟新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及施工的大計畫,促進結構工程與地震工程領域的發展,進而翻新不宜的耐震規範條文。

新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由四個主要結構組成:芳草市(Yerba Buena)島上廊道、自錨碇懸吊橋、空中廊道及奧克蘭觸地彎道(圖一A)。


圖一:(A)新舊金山─奧克蘭海灣大橋與構件斷面示意圖
 
其中的自懸吊橋結構為世界當今最長,且懸吊索不同於一般地懸吊橋將鋼索錨碇在地面上,此橋是將鋼索錨碇在橋本身,因此整座橋是處於力量平衡體系(self equilibrium), 並以單塔柱坐落於岩盤上。……【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