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8-01國衛院發現腸道感染會使阿茲海默症病程加劇 428 期

Author 作者 編輯部
【本刊訊】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種常見的腦部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在臺灣,80歲以上的老人每5人即有1人罹患此疾病。在現今高齡化的趨勢下,阿茲海默症已是許多已開發國家的流行病。不過,即使科學家已知是由於大腦中的蛋白堆積導致此疾病的發生,至今還尚未研發出一種能夠有效抑制蛋白堆積或治癒的方法。

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原因,主要是在於大腦當中有許多β類澱粉蛋白質不正常的堆積,使大腦中的神經受損,造成腦部退化的現象。而最近,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的莊志立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利用果蠅的動物模式發現,若腸道中的菌相產生失衡,可能也會引起或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發生。

腸道是一個神經分布甚密的器官,複雜程度是僅次於大腦的神經系統。而近來許多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之間有密切的溝通。除此之外,文獻也顯示某些精神疾病,例如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都與腸道菌相的失衡有關,不過科學家尚不清楚其中相關的機制與上、下游的關係。

因此,研究團隊利用阿茲海默症的模式果蠅進行實驗,將果蠅餵食腸道桿菌去破壞腸道內菌相平衡。實驗結果發現,當腸道菌發生感染後,會造成其他器官也產生免疫發炎反應,並刺激體內免疫血球細胞移動至腦部,引發大腦產生大量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及氧化自由基,進而促使腦神經細胞的死亡。

此外,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些免疫血球細胞的移動能力會因腸道菌感染而提升,而這些被活化的免疫細胞會受到大腦的氧化自由基所吸引,轉移至大腦,加劇發炎反應,進而讓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加劇。而從實驗結果也發現,這些阿茲海默症的果蠅大腦中的神經退化明顯加劇,壽命縮短且行動能力變更差。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這項發現目前只在果蠅模式中證實,不過藉由此研究的發現也提供未來在研發阿茲海默症的治療策略上,另一項全新的思維,也暗示腸道與大腦之間的免疫溝通,是一種控制大腦發炎以及神經退化性的重要機制,將來或許可以嘗試利用藥物、飲食或運動來調控腸道功能,間接改善大腦的健康。

這項全新的研究已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中。未來,研究人員也會持續進行研究,或許往後的治療能透過腸道的調控,來減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

國衛院,〈國衛院研究團隊發現腸道可以影響阿茲海默症病程〉,2017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