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11-29科月五十之承先啟後 傳授、傳播,然後傳承 600 期

Author 作者
儘管一路經歷風風雨雨,如今,已走過五十年歲月的《科學月刊》,對於那些曾經參與或讀過《科學月刊》長大的人們眼裡,它,是一個什麼模樣的存在?伴隨著他們的成長中又帶有哪些影響?

『創新思維』,由體驗生活開始,從體驗中發現問題,學會定義、解 決問題,透過組織跨領域團隊,打破傳統,創造全新思維。不用在別 人替你定義好的地方去解題,勇敢追夢,走出屬於自己的全新道路。 祝賀《科學月刊》五十周年,讓我們一起在「理想、啟蒙、 奉獻」的道路上,持續堅持與努力。-杜奕瑾(臺灣AI實驗室創辦人)

非常有榮幸見證《科學月刊》五十週年,在這個時代,一個文字媒體能夠堅持理想扎根五十年是相當不 容易的事。尤其科學的發展極其快速,而教育又是百年樹人的大業,科月成功扮演連結的載體,集結當 代研究前沿的科學家,點燃年輕學子學習科學的熱情,為臺灣半世紀的科學教育,留下深刻的紀錄! 特別是《科學月刊》的創辦,始於本土科學家對社會需要的關懷,展現當代知識份子的使命感,是臺灣 重要體制外科學教育的觀察指標。五十年來,為臺灣奠基豐厚的科學養分,翻閱過往刊物,感受到知識 外的人文力更加令人動容。 隨著科技的進步,讀者對於知識載體期待的改變,《科學月刊》亦積極透過跨界合作展現不同的樣貌, 不變的是對於科學教育的用心與堅持。身為科月的合作夥伴,在此獻上最深的敬意與祝福, 敬祝《科學月刊》五十大壽快樂!-何佩玲(「科普一傳十」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科學月刊》走過半個世紀了,出版了600期。數字可以兜得起來,表示每一期都沒有漏掉,這是了 不起的成就。我雖參與不深,但知道這一路走來克服了缺人、缺稿、缺錢的困境。 我從大學起就讀《科學月刊》,大四時修習了書報討論,學到了當時不確定性質的「類星體」,當時就寫了稿子,討論不同的論點,現在懂得比較多了,仍然懷念「留下學習記錄」的樂趣。現在當老師, 偶爾也寫寫自以為懂得東西,過程中常會有疑點需要釐清,然後想如何表達清楚,依然樂趣十足。 如今多元媒體當道,動畫取代了紙張,連彩色平面都難吸引人。《科學月刊》仍在洪流中載浮載沉, 靠的是一群懷抱理想的科學普及工作者,還有仍願意說理的作者。我向你們致意,祈願夢想持續。-陳文屏(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