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5-01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暗物質-余欣珊專訪 569 期

Author 作者 文詠萱/本刊編輯。
臺灣女科學家新秀獎得主余欣珊,目前於中央大學物理系任副教授,她的研究領域主要在基本粒子實驗,目前研究著重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緊湊渺子線圈實驗(CMS)數據中,尋找暗物質。
 
《科學月刊》邀請余副教授,談談她是如何踏入高能物理領域,以及她在國際合作中所觀察到的有趣人事。

科學月刊(以下簡稱科):什麼樣的動機讓您投入物理研究呢?


余欣珊副教授(以下簡稱余):其實在我小學六年級時,就已經決定要走研究這條路,主要原因是因為我的父親在中研院地球物理所擔任研究員,小時候常會到他的辦公室,覺得工作環境自由、工作時間彈性、又常常出國,在那個時候還不知道原來他的工作時間蠻長的。我母親是小學老師,對我的教育採取信任自由的態度,一直支持我的選擇。

到了高中,遇上了幾位熱情的物理與數學老師,讓我對於理工領域更有興趣。直到考上了臺灣大學,在我大三、大四時,物理系侯維恕老師貼了一張公告,表示費米實驗室發現了頂夸克,而臺大高能實驗組也剛剛成立,需要徵求一名研究專題生,在那時候因為臺大還沒有粒子物理相關課程,第一次聽到頂夸克這個名詞,聽起來很酷,決定投入粒子物理領域研究。


科:在與國際團隊合作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風氣是臺灣值得學習的?

余:不管是在費米實驗室,或是在歐洲碰到的研究人員,他們其實除了研究也滿重視自己的平常生活,他們覺得到了周末就要設一個停損點,讓自己休息,或是利用那個時間去讀論文。

另外,我發現他們非常重視運動,他們的觀念裡面認為身體健康才能長久,像我的指導教授就會繞著費米實驗室的加速器跑步,早上去跑,整天都精神奕奕,這是我在臺灣的研究人員裡面比較少看到的,這只是我自己所觀察到的。

科: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工作有什麼心得嗎?


余:在臺灣做高能物理的專家都分散在不同地方;在CERN裡面把所有專家聚集在一起,走幾步路就能討論。 在CERN有一堆專家,你大概知道每個人的專業是什麼,直接去敲他門,在效率上比較快速。


另外在生活機能方面,不同於費米實驗室的餐廳,CERN的餐廳會從早上 6 點半營業到晚上11、12點(而且食物也比較好吃),到處都有咖啡販賣機,方便物理學家們在一杯咖啡中或一頓餐裡討論結果,也方便熬夜。CERN非常注重把粒子物理介紹給一般老百姓,曾經在2013年9月全面對外開放,甚至把當地的公車包下來,運送民眾到不同的點去參觀。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看到其他偵測器以及加速器本身。

科:對於臺灣高能物理研究環境,是否有遇上什麼困難?

余:我覺得我們國內的薪水預算與國外相比有點不足。像是對於一些單身博士後研究員,我們給的薪水可能還夠,但是對於有家庭的博士後研究員,我們給的薪水其實並不夠他們支持一個家庭。常常導致做一兩年就得換工作,離職率高。


科:臺灣高能物理未來會怎麼走?……【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