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7-06-01南海的形成與珊瑚大三角-由陸地變海洋 570 期

Author 作者 戴昌鳳/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
南海是「南中國海」的簡稱,它的範圍介於北回歸線以南至麻六甲海峽,也就是在北緯23.5 度 ~ 南緯3 度之間的海域。南海是一個外觀略呈菱形的半封閉海域,北邊是中國大陸,東面是臺灣、菲律賓,南方至婆羅洲和蘇門答臘,西鄰中南半島及馬來半島東岸,整個南海的面積大約有350萬平方公里,可說是亞洲最大的邊緣海。
 

南海地形和地質史

南海的海底地形相當複雜,依據地形和等深線分布的特徵可把南海劃分為三大部分:大陸棚、礁灘複合區及海盆。大陸棚是指水深淺於200公尺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南海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其中,北部的大陸棚是廣東及廣西海岸地區的延伸;西部的大陸棚是中南半島海岸的延伸,它在南北兩端比較寬,中央段比較窄;南海南部的大陸棚,也就是「巽他大陸棚」的北部,大部分區域的水深只有50~70公尺之內。

南海的海盆主要位於中央和偏東部分,包括:中央海盆、馬尼拉海溝和南沙海槽,深度大多超過4000公尺。 其中,呂宋島西側的馬尼拉海溝為南海的最深處,約有5400公尺深,中央海盆的最深處則約4400公尺。

南海的礁灘複合區介於淺海大陸棚至深海海盆之間,包括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等群島及鄰近的珊瑚礁區, 主要分布於水深200~2000公尺的大 陸斜坡之上。這個範圍的大陸斜坡包括逐級下降的台階,其中,東沙環礁位於南海北部的東沙台階上,基底的水深約350公尺;西沙群島所在的西沙台階水深約有1000公尺,南沙群島所在的南沙台階最深,水深約有1500~2000公尺。地質學者認為這 些台階原來都是華南大陸地塊的一部分,後來在南海逐漸擴張、地殼逐漸下沉的過程中,分別在不同時期發生斷裂而陷落,形成現今分布在大陸斜坡上的一系列台階。然而,為何原來的陸地會成為一片滄海呢?

這個故事要從大約3000多萬年前, 也就是新生代第三紀的造山運動說起。南海的逐漸擴張沉降與喜馬拉雅山的隆起形成,是當時在亞洲東南部同時進行的負向與正向的兩大地質作用過程。當向北移動的印度板塊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巨大的推擠作用造成了喜馬拉雅山脈逐漸隆起,形成現今全球最高聳的山脈;而伴隨著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同時,巨大的陸塊擠壓作用也把中南半島往東南方向推擠,引發南海逐漸張開而下沉、由陸地演變為滄海的一系列過程。

科學家如何得知南海由陸地演變成海洋的過程呢?證據就在南海地磁線的分布上面,科學家根據長期以來在南海及鄰近區域的地磁探測結果,就可以重建不同年代的南海樣貌,追溯南海地形演變的歷史,描繪出南海擴張的整個過程。這個過程顯示,南海早在距今約3300 萬年前的漸新世中期開始海底擴張,在擴張過程中,海域面積逐漸加大、變深;一直到大約 1700 萬年前的中新世早期,南海的擴張才逐漸緩和下來,形成今日的南海樣貌。

 

 

南海的珊瑚礁

南海的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礁灘混合區,包含至少數百座珊瑚礁。這些珊瑚礁都聳立在海底台階之上,其中有些經常露出海面,例如東沙島和太平島;大多數則在海平面附近或沉沒在海底,例如位在北緯4度的曾母暗沙,向來被認為是我國領土的南界,它的最高點在海平面以下17.5 公尺處;被認為東沙群島一部分的南衛灘和北衛灘也都在海平面以下約60公尺處,而所謂的中沙群島,其實除了黃岩島之外,也都是沉沒在海底的珊瑚礁。……【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