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7-07-01落在頭上的重拳 571 期

Author 作者 文詠萱/本刊主編。
綁上手綁帶、戴上拳套、咬上護齒,氣勢十足地走進拳擊賽場,震耳欲聾的觀眾歡呼襲來。在擂台上,全神關注的看著對手,盤算著如何擊倒對方,而對手的拳頭一拳一拳的落下,必需盡力防守,有幾拳直接打在頭上,一陣目眩,幾回合後,有點站不穩,又承受了幾拳,視線開始模糊,在倒下時聽到觀眾驚呼。

1982 年,韓國拳擊選手金得九(Dukkoo Kim)在美國世界拳擊協會輕量級冠軍爭奪戰中,被冠軍衛冕者曼西尼(Ray Mancini)擊倒,緊急送醫治療,於4天後過世,其母親也因悲傷過度自殺身亡。

拳擊除了對拳手會產生即時的傷害外,長期的腦部震盪,對拳擊手晚年生活也有相當的影響。1928年,醫生馬特蘭(Harrison Martland)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發表了一篇論文,名為「Punch Drunk」,描述拳擊運動員在頭部遭重擊後的症狀,在一開始出現腳步不穩、意識模糊、肌肉移動緩慢等,長期累積下來,會出現腦部受損症狀,如帕金森氏症等。

1984年《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了一篇論文,研究團隊觀察18名在人生中曾經頻繁比賽拳擊手的腦部,發現其中87%的職業拳擊手有明確腦損傷的證據,且每位拳擊手在神經心理學測驗中,至少有一項是異常的。大部分職業拳擊選手的海馬腦區神經也呈現萎縮,通常越有名的拳擊手,腦部萎縮的情況越嚴重。著名拳王阿里 (Muhammad Ali-Haj),晚年也受帕金森氏症所苦,根據其診斷醫生的推論,患病應是因為其長期連續腦傷引起。

科學家認為這可能與腦內tau蛋白異常增生有關。腦神經學醫生、法醫病理學家奧瑪魯(Bennet Omalu)在研究過橄欖球選手韋伯斯特(Mike Webster)的腦後,發現其大腦內有許多不正常tau蛋白,而tau蛋白在正常時可以穩定微管,當其異常時, 會使神經細胞萎縮,進而大腦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的症狀。

最早記載拳擊競賽紀錄是在公元前4世紀的埃及,且在古希臘奧運,拳擊就已是比賽項目之一。而於1896年,以過於危險與不人道等理由,禁止拳擊列入奧運比賽中;1881年因全球盛行拳擊運動,再度將拳擊納入奧運比賽中;1912年,當年奧運舉辦地為斯德哥爾摩,由於瑞典禁止拳擊競賽,而一度暫停拳擊奧運比賽,於1920 年重新列入奧運比賽中。

奧運拳擊賽需佩戴頭盔是近幾世紀才立下的規定。於1984 年,國際拳擊總會(AIBA)在各界壓力下匆忙訂下,強制規定選手在比賽過程中需戴上頭盔。然而,頭盔對選手的保護作用各界有著分歧意見,反對戴頭盔的人表示,除了頭盔會影響選手視線之外,還認為頭盔並未必能保護選手,反而會讓選手因為能承受更多頭部重擊而讓比賽時間增加,進而增加選手受傷的機率。另外,還有人對頭盔的設計有些意見,表示目前的拳擊頭盔並未對下巴保護設計,而通常下巴士選手最脆弱、 被擊中後最容易倒下的部位。

2016年的里約奧運,國際拳擊總會宣布男子拳擊不需佩戴頭盔,這是繼1984年以來,男子拳賽首次不需佩戴頭盔。2017年1月,於《運動醫學》(Sport Medicine)期刊上刊登了一篇研究,關於國際拳擊男子競賽佩戴頭盔與不戴頭盔對選手的影響。研究團隊蒐集了2009、2011、2013 年3年世界系列拳擊冠軍賽(World Series Boxing, WSB)資料,並與需佩戴頭盔之拳賽資料比對,結果顯示沒有戴頭盔的賽事,因為頭部遭打擊而讓比賽暫停的次數,明顯比有佩戴頭盔的比賽少。這項研究支持了奧運取消佩戴頭套規定。然而,女子拳擊因研究樣本數不足,無法確認頭盔與選手安全的相關性,因此至2016年的奧運女子組比賽仍維持佩戴頭盔規定。

美國兒科醫學會曾在2011年提出報告,表示拳擊對腦部有極大風險,恐引起神經損傷,表明立場反對兒童從事拳擊運動,亦建議醫生反對孩童從事拳擊運動。隨著醫療進步科學進步,拳擊等運動對腦部的傷害想必能有更深入的研究,期許未來能有更精密的調查研究。

延伸閱讀
1. Harrison S. M., Punch Drunk, JAMA, Vol. 91(15):11301107,1928.
2. Ira R. C. et al., Brain Damage in Modern Boxers, JAMA, Vol. 251(20):2663-2667, 1984.
3.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Policy Statement— Boxing Participation b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