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2019-11-01當搖滾唱出犯罪 599 期

Author 作者 謝育哲/連假整天躺在沙發上聽音樂聽到睡著,渴望在台上嘶吼的貝斯手,本刊編輯。
在看完本期的〈犯罪科學〉主題後,想以筆者熱衷的西洋搖滾樂為主軸,為讀者分享幾首與犯罪相關的搖滾歌曲,輕鬆一下,沉澱心靈與腦中知識。現在,就讓我們打開收音機,拿起酒杯,一同跟著歌曲擺動吧!(以下介紹歌曲僅代表筆者喜好,無好壞比較,請隨意聆聽。)

少年犯罪—18歲與人生

1980年代可說是搖滾樂的黃金年代之一,當時MTV大行其道,因此成就許多的知名樂團,而於80年代末期竄出的史奇洛(Skid Row)更是許多樂迷心中的經典樂團之一。史奇洛成立於1986年,並於1989年發行首張同名專輯。樂團最大的特色,除了擁有80年代盛行的硬式搖滾風格外,就屬主唱巴哈(Sebastian Bach)強而有力的嘶吼與高頻嗓音最為招牌。而能完整呈現巴哈唱腔的歌曲,非〈18歲與人生〉(18 and life)莫屬。本曲是史奇洛最膾炙人口的歌曲,開頭經典的吉他重複調、主唱的聲嘶力竭、悲鳴的吉他獨奏及充滿青春躁動與悲劇色彩的歌詞,都是這首歌的經典標記。

〈18歲與人生〉的主軸圍繞於少年犯罪,歌中描述18歲的主人公瑞奇(Ricky)逃學翹家不學好,整天「浪流連」〔註一〕,一步步成為「七逃囡仔」的故事,甚至在歌曲的最後,瑞奇因開槍射殺友人而必須面對悲慘的青春與人生。史奇洛的吉他手薩柏(Dave Sabo)在訪問提到,靈感發想來自於他在報紙上看到的新聞,報導中提到一個名為瑞奇的青少年,因槍擊友人被法院判刑而鋃鐺入獄,雖然當事人表示自己當時以為槍枝並未上膛,但仍舊發生憾事。筆者認為,〈18歲與人生〉除了提到青少年犯罪問題外,也反應出美國發酵已久的槍枝濫用議題,尤其近年來不時發生的槍擊與謀殺等事件,都是各界爭論不休的話題。

#MeToo任何人都無權侵犯他人的身體——波莉

超脫樂團(Nirvana)是1990年代油漬搖滾(Grunge)浪潮下的指標性樂團之一,而樂團的主唱兼吉他手柯本(KurtCobain)更是其代表人物。雖然年僅27歲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歌迷能從他留下的許多歌曲中,找出並理解柯本對於世界的觀察與詮釋。而超脫的〈波莉〉(Polly)一曲,雖然不是樂團最經典的歌曲,但直白的歌詞卻娓娓道出曾發生於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Tacoma,Washington)的一起綁架與性侵案件。

1987年8月某夜,一名14歲的少女剛從演唱會現場準備回家,路上遇到一位名為法蘭德(Gerald Friend)的司機,法蘭德表示可以順道載女孩回去,於是少女便上了他的車。但法蘭德壓根就沒有打算將她平安送回家,而是綁架少女帶回住處,並不斷施以性侵及暴力虐待。萬幸的是,一天法蘭德的車輛在加油站停留時,被綁在後車廂的少女機靈逃出並尋求幫助,而警方於不久後將法蘭德逮捕並定罪,才結束這場駭人聽聞的案件。

柯本當時在報紙上得知此事後,以「波莉」為少女命名,從犯罪者的第一人稱視角寫下這首經典歌曲,並收錄於1991年發行的專輯〈從不介意〉(Nevermind)。雖然事後有許多評論者認為〈波莉〉的歌詞並未完全符合事實,甚至有許多嚴重錯誤之處,但歌曲對於引起大眾關注類似事件起了不小作用。案件中所發生的性侵犯行,即使是今日依然層出不窮,不論是社會的底層暗角,甚至是檯面上許多公眾名人也都曾經歷過這種迫害,因此才有2017年在美國社群媒體上發起的#MeToo運動。

所以,打開收音機享受音樂吧!

與犯罪相關的歌曲不計其數,礙於版面筆者僅介紹兩首私心喜愛的曲目。其實,音樂作為大眾流行文化的一環,除了娛樂之外,歌曲本身的藝術性及對社會的批判與關懷,才是最耐人尋味的部分。因此筆者認為,除了聽聽那些訴說情愛的歌曲外,有時也可以嘗試接觸更多面向的音樂,試著透過傳唱者的口吻,理解並關注周遭的世界。


〔註一〕整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