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分類 -

文章專區

2019-07-01給魚?供釣竿?還是成為那釣竿製造者? 595 期

Author 作者 李依庭/本刊主編。

縱使放眼全球,人口數不斷逐年攀升,不過,在臺灣近年來少子化的現象不減反增,小家庭人口數的組成已成大宗,更為一大趨勢。正因如此,父母無不投注大量金錢與心力,希望讓孩子能贏在起跑點。而以國家發展 角度而言,則期望將莘莘學子培育成 可用之將才,以提昇國際間競爭力,更為國家未來的棟樑。

有鑑於此,教育部發布「十二年國民 基本教育課程綱要(108 年課綱)」,於今(2019)年 8 月開始於中小學及高校全面實施,課綱中強調以「素養」取代學科知識的直接給予和基本能力的學習,並加強「實作」課程, 目標是為培養學生具備思考性、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核心特質,以適應生活、面對未來挑戰。

然而,在這次教育部所進行108課綱的變革中,帶來的不只是對學生在課程中學習方向的改變,更影響教師在教學面的策略與脈絡,因而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所以,第26屆張昭鼎紀念研討會廣邀設計此課綱的教育人士、深耕學界多年的大學教授與高中教師,一同探討、分享新課綱的理念與實際面。在幫助學生了解應考目標之餘,更提供教育工作者因應新課綱的一平台。

各學科跨領域的整合

國語、英文、數學、自然、社會,是每個人自小學開始便觸及到的五大科目。即使升上國中或高中,國語轉為國文;自然變成理化,抑或是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球科學;社會變成歷史、地理和公民,但這些不過是科目的細分或延伸,並不影響知識本質的傳遞。

然而,隨著中等、高等教育的洗禮,學生在分科教學之下能準確回答各科目中的單元問題,卻逐步喪失將各領域知識拼湊答題的整合能力。所以,大學考試入學中心主任張茂桂表示108課綱為消弭此現象,在往後的升學考試上,將嘗試各學科的結合與跨領域的命題,期望學生將人文社會、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等整合並運用在日常生活和課程探究情境上。

數感與圖感

回憶起小時候求學時期,在數學課堂上若拿起計算機,便會被老師指正應該親自運算,計算機彷若是一個萬惡不赦的存在。然而,在最新108課綱中卻興起「將計算機融入數學課程」的革命。……【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595期】